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赣州市特产
赣州市民俗文化
南康木根源
南康木根源(第四批省级)木根源是客家先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客家人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诗歌创作也是客家方言地区亦耕亦读、平日诵唱,并在每年元宵期间扎起龙头风尾彩船合族(或合村)聚于祠堂集体涌读,结合祭神、祭祖、气势万分壮观。将传统文化表现得最纯碎、最典型、最鲜明、最健康。其所体现的爱国、爱乡、耕读传家、勤劳俭朴、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千百年来薪火相传,世代相袭,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百花园中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木根源以其耕读传统,它产生于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耕”是“读”的基础,“读”的目的一是满足子弟识字的需要,二是以儒家的“仁爱”哲学为核心的“亦耕亦读”的文
南康横寨唱船
南康横寨唱船(第四批省级)南康横寨“上元”唱船是我国古代盛行的一种以驱鬼逐疫、禳灾祈福为目的的祭祀活动,是先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的综合反映,是多元宗教,民间习俗与民间艺术相互交融的文化复合体。Px体现了村落社区共同体的行为规范,生活制度、信仰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心理,并通过各种仪式将乡村日常生活秩序结构有机集合的象征系统,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一种历史的延伸,它总是与社会处于互动之中,并在互动中生存和发展,从而对村落社区文化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和再造,村落传统的积淀也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的再造留下时代的烙印。它从远古走来,历经数千年而不绝、唯其久远、更显出这种“驱邪逐
宁都石上割鸡担灯
宁都石上割鸡担灯(第三批省级)石上割鸡担灯是一项典型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其传承在江西宁都石上村,已有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相传有一户李姓人家,夫妇的年龄皆近五十,一直没生得一男半女,心中忧郁。一天,妻子睡中做得一梦,说河边有汉帝庙,自己便进到里面朝拜,后来便得了一子。梦醒之后,夫人便将梦境告诉了丈夫。这李姓人家有万贯家财,丈夫便说:如果真能生得一子,一定要在妻子梦境所说之处建一座汉帝庙。并塑汉王金身,每年一定前往杀鸡朝拜。不久,妇人果然怀孕,第二年生得一子取名李汉灵。孩子出生后,夫妇果然依诺而行。在孩子周岁时,妇夫带着孩子前往朝拜。李汉灵成年之后结婚,十年之中生下三对双胞胎六个男孩,后来又生
宁都中村傩戏
宁都中村傩戏(第一批省级)宁都中村傩戏,保留在宁都黄石中村村。这里是古代中原通往中越的咽喉之地。中村傩戏已有700多年的传承历史。其表演形式原始热烈火爆。既有原始粗犷的傩舞跳跃动作,又有戏曲中的唱词和道白。音乐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宁都中村傩戏在宁都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当地村民每逢过年过节,用来祈福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以动作原始优美而著名。中村傩戏被称为“戏曲活化石”,表演当中包括禳神祈福、傩戏表演两部分。既有原始粗犷、热烈火爆的傩舞跳跃动作,又有戏曲中的唱词和道白,兼有锣鼓伴奏,人声附和等表演形式。巫傩是中国远古先民的宗教仪式,有学者考证,它源生于新石器时期初叶,从许多历史记载
宁都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第二批省级)宁都采茶戏,最初称“灯子戏”;接着称“三角班”;进而称“半班”、“半整杂”;解放初称“宁都地方戏”;1955年遵照江西省文化局统一规范称“宁都采茶戏”。是一种从音乐、表演、语言、剧目、到相关习俗,都有其独特性的戏剧样式,1955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335个独立的剧种之一。宁都采茶戏,孕育于清乾隆中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承表演活动以解放后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最强盛。“文革”时曾停止传统剧目的演出活动,八十年代得以恢复。现有“宁都采茶歌舞团”,和各乡镇近20多个农村业余剧团在进行演出活动,其传统剧目有近200个。移植剧目近百个,创作现代剧目上百个。其演出范围除宁
石上曾坊桥帮灯
石上曾坊桥帮灯(第二批省级)石上曾坊桥帮灯,保留在宁都县石上镇池布村的曾坊村小组。这里是由客家人开发的地区,为纯客家村。石上曾坊桥帮灯,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据曾氏家谱记载,曾坊村曾氏来自东鲁的客家。相传曾氏第十三世孙曾据在汉朝为官。公元9年王莽废西汉帝自称帝改朝,曾据忠于汉朝,举族离京南下渡长江,落脚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后经湖南、广东、福建等地,明末清初,曾顒公来曾坊开基,不忘祖训忠于汉朝,在村东头建起了汉帝庙,塑汉帝神像——菩萨供祀。曾坊桥帮灯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其制作工艺精细,制作桥帮灯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这项民俗活动最具艺术创造力的一环。制作桥帮灯的具体过程有做桥帮、削天心钻
南康天车制作技艺
南康天车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天车是客家农村一种科学的且最古老的灌溉农具,章江古为水上要道、后沿江修筑天车陂坝、河道淤现仅能运竹木排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章江两岸的南康境内的农村常用天车,尤其是遇上天旱,天车更是大派用场。南康天车是由木质车轴支架,藤轮箍篾织叶片等组成。大的直径有几十米,中型的有10来米左右,小的也有3—5米,直立于河溪旁用石筑起的隘上,受上游流来的快水速度的冲击而转动,其形状如巨大的双层车轮,由轴心安插并排轴条,向外辐射,轮缘装有叶板,以利于水流冲推,并等矩离斜挂水斗或竹筒,当放水沟的水流冲动车轮叶时,水斗也同时注进水,车轮转动将一斗斗水提升至顶高,然后倾入水槽,汇成
崇义龙灯制作技艺
崇义龙灯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耍龙是老百姓所喜爱的传统文娱活动之一。龙灯的制作是整个舞龙活动的重要环节,龙灯一般分为龙头灯、龙身节灯、龙尾灯、龙皮及珠灯五个部分,以竹、木、纸、布为原材料。崇义县杨眉镇杨眉寺村庙背组王孝亮的龙灯制作,以其工艺奇特,造型生动,而赢得龙灯爱好者的肯定,所制的“龙灯”畅销邻近50多个乡镇。王孝亮扎制的龙灯上、下腭较长,龙口大,虎牙突出,口含彩珠,能灵活转动,龙须富有弹性,龙眼圆,龙角饱满,龙头内一般都设两支以上的烛灯插孔,龙身一般都是单数,所扎制的龙分大龙(13节以上)、中龙(7-9节)、和小龙(3节);现多以三节、七节或九节为主,每节设一支烛灯插
于都茶篮灯
茶篮灯是江西赣南的客家人载歌载舞的一种舞蹈形式。客家人一边采茶一边唱着茶歌。最早的茶歌有”十二月采茶歌“。从正月顺次唱到十二月的叫”顺采茶“,从年尾十二月唱到年头正月的叫”倒采茶“,唱春夏秋冬的叫”四季茶“。随着茶歌的传唱与发展,客家人加上采茶、摘茶的动作,借以当时盛行茶区的马灯、龙灯和舞狮形式,发展了载歌载舞的茶篮灯。”茶篮灯的出现很快被客家人所接受,每逢年过节或茶山开市均以茶篮灯助兴而倍受欢迎。随后,在茶篮灯的基础上客家艺人根据上山、进坑、过桥的动作,结合茶山劳动的情节,配以锄头、茶篮、手巾为道具,把原来十二个茶女,二个男队首的“十二月采茶歌”缩减为二女一男,女的为大姐、二姐,男的叫茶童,
银坑甑笊舞
甑笊舞是仅限于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的上营、中营、下围、撒网形、新屋、老街、有丘、席塘等九座屋场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俗称“划龙船”,将舞蹈与敬神仪式结合,因此也叫“敬神”。此舞历史悠久,已被省“民舞集成”组录像保存。乡俗规定,每年正月初六,各屋场的头人先集中商议演出顺序。定下“坐案”屋场,并由最先演出的屋场准备甑笊等道具。演出前,每个舞者燃香烛,喝酒。后由几位长者唱船歌。众人唱和,唱完一段,接赞语。然后起舞。舞毕,燃鞭炮,再反复唱歌、舞蹈。反复十一次,谓之“十一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时,再舞四十四次,唱完全本船歌,直到次日凌晨,全体舞者和围观乡民敲着锣鼓,燃起鞭炮,吹着唢呐,抬着纸糊龙船到河边
安远瑞龙
安远瑞龙(第三批省级)瑞龙又称纸龙、五股龙,是江西省安远县中部地区所特有的传统民间舞蹈,是一种头、腰、尾五节互不相连的民间龙灯,瑞龙头、尾各一节,腰三节。瑞龙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表演,表演前要进行传统的祭龙仪式,村民们手执龙灯,敲锣打鼓来到河边摆上供品、点燃香烛、燃放鞭炮、祭拜龙神,进行“拜水开光”仪式,然后到各个村庄进行表演。它的舞蹈动作较简单,舞步以小碎步和跑跳步为主,摆出“天下太平”字样。舞龙的动作内容包括东君赞语、盖水波浪、舞水爪钩、织竹壁、结字、走圆场等几个环节组成。据安远县欣山镇修田村民间老艺人杜利民(1911年生)介绍说:“瑞龙在当地流传了十一代,最迟在1800年左右就产生了。”据
安远欣山上刀山
安远欣山上刀山(第三批省级)“上刀山”是我国传统宗教文化,源于道教正一派中的混元派红头道士(“阳师”)的一种祭祀仪式,一般在民间庙堂、宫观表演的一项绝活。用来祭祀神灵、驱邪镇煞,祈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上刀山”在明朝时由雄十四郎、雄十四娘传入安远,在清朝和民国时最为盛行。“上刀山”表演者叫“红头道士”,也称“阳师”,不仅流传于国内,东南亚许多国家也很盛行。安远欣山“上刀山”,吸收了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先秦的方仙之说,又吸纳了春秋时代的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等学派思想,逐渐构成了以鬼神崇拜、神仙方术与古代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相结合的道教思想,东汉末年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尊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
安远茶篮灯
安远茶篮灯(第四批省级)茶篮灯起源于安远县九龙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的原始剧目《大摘茶》的上半段舞蹈表演部分,是反映当时茶农劳动生活的民间歌舞。早在宋朝,安远九龙山一带已是江南著名茶区,茶区里九株特别好的红花茶树远近闻名。至清康熙、雍正年间最盛,九龙茶被取作贡品,每年阳春三月,赣、粤、闽等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茶女采茶时喜欢联唱《十二月采茶歌》,受当地马灯、龙灯等民间灯彩的影响,增加茶篮、纸扇等道具,于是采茶歌与当地民间灯彩相结合,演变成了歌舞结合的民间灯彩—-采茶灯,也称《茶篮灯》。《茶篮灯》就是当年茶农们所创造的一种最原始的歌舞表演艺术,热情好客的茶农表演以采茶为内容的歌舞接
安远欣山过火炼
安远欣山过火炼(第四批省级)“过火炼”又称“下火海”,是我国传统道教文化的一项绝活,源于道教正一派中的混元派红头道士(“阳师”)的一种祭祀仪式,一般在民间的庙堂、宫观进行表演,用来祭祀神灵、驱邪镇煞,祈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它既吸收了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先秦的方仙之说,又吸纳了春秋时代的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等学派思想,是道教混元派文化遗产的结晶,由于贴近民间群众生活,不仅流传于国内,在东南亚很多国家都盛行。“过火炼”是由师傅一人或师徒多人,甚至信教群众代表共同参与表演的一项绝活。表演者也叫“红头道士”(“阳师”),表演时赤脚从长十二米,烧得通红的“火炼”上走过,脚底板却不会烫伤。更为神奇
崇义竹洞畲族山歌
崇义竹洞畲族山歌(第三批省级)竹洞畲族山歌是盛行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聂都乡竹洞畲族村的民间歌谣,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为抒发感情而传唱的歌谣。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具有比较自由的节奏,音调高扬,声音绵长响亮,独具自己个性真声假声灵活运用的特点。竹洞畲族山歌用客家话兼粤语话唱,基本是四句七字体,第一、二句押韵,三、四句相对随意;用口口相传的传统曲调,唱时往往即兴即情,脱口而出,情缠意绵;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又富于变化。千百年来,竹洞人用它来歌唱劳动生活、抒发情思和鼓舞斗志,用它来交流感情,联络友谊,娱乐身心。“人人会唱,处处有歌”,“生要连来死要连,生死都要跟交连
崇义告圣
崇义告圣(第三批省级)告圣是俗称“茅山道士”的民间法事活动,是“赎魂消灾”中的一个片断。它以歌舞形式表现安坛启教、祭将搬兵,以求扫除邪神恶鬼,消除灾难。舞蹈由一人表演,另四人各持一乐器并为其和唱,地点多在厅堂内,时间为夜晚。场中置一领草席,表演者男扮女装,右手拿师刀,左手拿锡角。每唱完一小段,随即摆姿势念一段道占,并吹锡角助威。舞蹈以扭摆见长,手舞足蹈,紧相配合,迸退转身,动作细腻连贯而富于韵律。手的动作上不过眉,下不过膝,一套动作面向四方反复表演,但表演区限在一“席”之内,越席则谓之“超越仙界”。告圣的唱词是整齐的七字句,唱腔亦是平衡对称的上下句,似吟似唱,不断反复,具有僧道诵经之感,伴奏有
崇义舞春牛
崇义舞春牛(第三批省级)我国是农业国,素来重视农耕。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朝廷规定,皇帝和各级1在每年仲春的亥日要行耕作礼,在祈年殿和各官府所在地举行象征性的耕作活动。崇义“舞春牛”的习俗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最早的“舞春牛”活动是在每年的立春时节,村民们自发来到河边,由人装成河神,在河上装灯彩,各家各户把河神请回自己的家中,在家中的牛栏、猪圈等家禽前进行参拜,以保一年太平,五谷丰登,六畜平安。崇义县上堡乡唐姓明朝正德年间从湖南迁入本地,同时带入了这一民间古俗。后来,此俗流到民间,民间组织春牛队,以“春牛”为角色,把严肃的政事活动演变成民间轻松快悦的,甚至是恢谐活泼的具有闹春
定南挑积
定南挑积(第三批省级)“定南客家传统医药-挑积”,是专治小儿消化不良、虫积疳积、腹胀便秘、烦躁咬手等小儿疾病的治疗方法。“定南客家传统医药-挑积”,疗法简朴,医师先将患者双手十指洗净擦干,用75%酒精(古时用烈性白酒或开水)消毒灭菌,再分别将患者食、中、无名指、尾指用三菱针(古时用缝纫针、刺猬针或碎瓷片等)连刺四指撑面1、2指关节横面中点,再挤压针孔见少许淡黄色积液(俗称:疳饭)或少许血即可,再结合中草药口服(疳积草)效果更佳,视患者病情轻重,重者可在3-5天后再挑刺,便可治愈。挑积疗法源于中原针炙学,于南宋中原汉民南徙时传入定南,当时因医疗条件落后,故定南客家中医先辈总结了一项专治小儿疳积的
崇义米酒酿制技艺
崇义米酒酿制技艺(第三批省级)米酒是祖先最早酿制的酒种,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米酒以大米、糯米为原料,加酒母边糖化边发酵的一种发酵酒,含酒精量多在10%-20%之间,属一种低度酒。它香味浓郁、酒味甘醇、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米酒保留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葡萄糖、糊精、甘油、醋酸、矿物质及少量醛、脂。其营养物质多以低分子糖类和肽、氨基酸的浸出物状态存在,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被称为“液体蛋糕”。崇义县横水镇左溪村猪肚组一带的家庭都能自酿。采用独特的传统酿造工艺,全部采取传统的发酵制作方法,酿制出的糯米酒,酒体色泽微黄,晶亮透明,芳香浓郁,甜酸适度,不含任何色素、香料及添加剂,具补养气血、助消化、健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第四批省级)宁都刘坑竹马灯舞,是一项非常独特的,为祭祀活动而兴起的舞蹈习俗。传承在江西宁都刘坑村。既87岁的传承人罗科海回忆,他们懂事起,听老辈说,项目是为禳神祈福,从现在本村委会的七里村小组请师傅来教授,七里师傅又说,是清朝中后其从宜黄学来的,而宜黄又是从四川灌口“清源祖师”那里传来的,相传有上千年历史。“文革”中断十年,1977年恢复。整场活动,以其中的武功舞台表演的“洗马拆牌”为最核心的内容。“洗马拆牌”,这是一项融武功与舞台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舞蹈习俗。从洗马生活场景模拟,到武术动作表演,都富有舞蹈美感。动作刚劲有力,有着力和技的美。情态照应,传神准确。动作变化、过度、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