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临沂特产
临沂民俗文化
沂蒙山小调
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多好看,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唱了60年,60年里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在这片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土地上,二千多年里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将近百年的时间里,沂蒙山人用勤劳勇敢写下过辉煌的篇章.千百年里,沂蒙山人用歌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传递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
鲁南五大调
鲁南五大调又称郯马调、郯马五大调,是流行于山东省南部的郯城、临沭、莒南、日照等地的传统民歌套曲。因集中流行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马头一带而得名的郯马五大调。2008年,临沂市郯马五大调与日照市同类项目合并为鲁南五大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集中流行于郯城县的郯城镇、马头镇,尤以马头镇的和平街、胜利街等村街传唱的人最多。郯马五大调这一传统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其中有些曲牌如满江红、淮调、大寄生草等远在13-17世纪(元明两代)就有了,但关于其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在明朝时从云南、贵州等地传来的,又有人说是在17-19世纪(明清时期)从江苏的扬州、灌县一带传入的。
五月端午缝合包
五月端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各家门上插艾蒿和松柏枝,吃粽子和煮鸡蛋。而在蒙阴,这一天还有缝香荷包的习俗。香荷包是我国民间一种喜闻乐见、流传甚广,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工艺品。蒙阴的香荷包,具有极强的沂蒙地方特色。香荷包,多以五颜六色的下脚不料和五彩丝线缝制而成。颜色以传统的大红、墨黑、粉绿、桃红为主,再以其它色彩来点缀,加以巧妙的构思,精湛的刺绣技术形成一件件风格迥异的艺术品。在造型上千姿万态,既有动物又有人物,既有不同的祥瑞之物,又有各种不同的几何图形寓于其中。常见的花色有:龙凤呈祥,五福捧寿,石榴百子,龙凤双喜,狮子滚绣球等等。荷包大者如巴掌,小者如花生米,里面装有叶、艾香、朱砂
沂蒙剪纸
临沂的民间剪纸比较普遍,很多地方都有剪纸的传统和习惯,这些剪纸设计美观,工艺精湛。节日之时,喜庆之日,都用五颜六色的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用来装饰环境,烘托气氛。费县的剪纸品种多、花样全,主要有:喜花,多是结婚时用,大红纸剪成的喜、福等图案;饼花,姑娘出嫁时带往婆家饼上盖的花;灯花,新娘带往婆家灯罩上盖的花;窗花,新房或节日期间装饰窗户的花,这个最为流行;鞋花,鞋面上的绣花底样;枕头绣花,成对的两头的花样不重复;还有荷包花、帽花、肚兜花、手帕花等,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增添了喜庆,带来了乐趣。
临沂门笺
中国人过春节,有挂“门笺”(meijiān)的风俗,门笺是剪纸艺术的一种,俗称:“过门笺”、“门吊子”或“花纸”。其形状如小幡,纹饰如人胜。古时有用幡表达人们意愿的风俗。到南宋始把幡胜“元旦(即春节)悬于门首,为新岁吉兆”。清初,“除夕贴挂钱”,已与现在流行的门笺相似。在山东省临沂市,门笺,亦称过门钱或花纸。每值新春佳节之际,家家户户不光张贴春联、门画,还在大门、二门、房门之上贴挂五颜六色的门笺,使节日气氛倍增,给人以火红、兴旺之感。临沂门笺泛指临沂市境内手工艺人制做的各色,各样的门笺。这些门笺从类型和色彩上归类分为:挖补门笺,苍山门笺,郯城门笺,莒县门笺,盛庄套色门笺。挖补门笺
卧冰求鲤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与瞎子0住在一起,0亲常年卧病在床。那一年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母亲连续多日不进饮食,儿子非常着急,问母亲到底想吃什么,母亲深知家里贫穷的已经家徒四壁,而且多年躺在床上,增加了家里沉重的负担,这次主意已决,不吃不喝就等死。但儿子万分着急,巴不得母亲能吃下一点,哪怕是一点米汤来挽回他母亲的生命。母亲知道眼前是地冻河封,儿子无论如何也变不出鱼来给她吃的,就想搪塞一下,让儿子安心呆在家里,哪也不要去,就对儿子说自己想吃鱼。但儿子是个至孝之人,就以为母亲真的想吃鱼,他高兴极了,这下母亲可得救了。但眼望门外,大雪弥漫,北风肆虐,呼啸连连,他又担心起来去哪里捕鱼呢。但他让母亲等着,
郯城木版年画
郯城木版年画起源于200多年前,一位潍坊年画艺人逃荒至郯城县胜利乡沙沃村。恰值年关将近,饥寒交迫之际,他就解下随身携带的木刻雕版,拓印年画出售,不料这些色泽艳丽抢眼,极具渲染喜庆气氛功能的年画一经面市就获得热烈的欢迎,不仅生意红火,沙沃村更是倾村前来拜师学艺。在原有的基础上,沙沃村人结合本地的地域特征,一代代推陈出新,很快就把沙沃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木版年画专业村。在鼎盛时期,沙沃村曾有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红火场面,是苏北,鲁南的最大集散地。民间年画俗称喜画,门神。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和平安详,曾经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年末,苏北鲁南及中国多
三官庙龙灯扛阁
相传三官庙村在1750年就已经有了舞龙艺术,并参加无数次龙灯比赛。2000年10月,三官庙村龙灯扛阁队代表山东省,参加了由国家文化部社图司、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重庆·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中华龙舞邀请赛。该队以精湛、高超的表演技巧,全力展示了舞龙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获“齐鲁神威奖”和“邀请赛纪念奖”两项大奖,在全国参演的18支龙队中脱颖而出,获综合奖项一等奖。三官庙龙灯的“龙”,用竹、木、布等物料扎糊后彩绘而成,9节或12节,节内燃烛,后来有的放置电灯炮。龙灯、扛阁是以龙舞与扛阁结合在一起的广场舞蹈表演,粗犷豪放,气势宏大,独具风格,深受观众喜爱。龙灯、扛阁用打击乐队伴奏,曲牌有[流水
三弦平调
又名“三弦书”,俗称“瞎汉腔”,临沂地区称为“脚打鼓”,系盲人说唱的一种鼓曲形式。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临沂,以及济宁、菏泽、聊城部分地方。艺人中影响最大的是“阎门”。临沂、兖州一带为“东阎门”,济宁一带是“中阎门”,郓城、巨野至聊城一带为“西阎门”。传说历史悠久,但现无确证。经常上演的有《古城会》、《唐王探病》、《夫妻争灯》等段儿书,《龙凤镯》、《卷箔记》、《陈三两爬堂》、《王二姐思夫》等中篇节目。
蒙山传说
王母赐珍玉,山村名由来据传说,古时候在巍巍的蒙山上,居住着两位隐姓埋名的修道人。蒙山顶峰前向阳处有一座“朝阳洞”,里面住着一位婆婆。蒙山山脚下的人们都叫他大山奶奶。大山奶奶天天在洞里打坐,诵经奉佛。蒙山顶峰东首,在山高峰险、陡壁悬崖、怪石林立的半山腰间,泉涌如注、水流直下山涧,浪花飞泻的瀑布遮掩住洞门,此洞乃叫“水帘洞”,里面住着一位禅师,他自称名叫王禅。他天天在洞内1,研习天文地理、阴阳八卦、奇门遁甲以及部兵摆阵的“兵部战策”。其人仙风道骨,云里来雾里去甚是古怪,精通武艺和纵横捭阖法术。皆因佛、道有别,信奉各有差异,故然是各自立门派,素不往来。一日清晨,大山奶奶在洞内打坐,猛然间觉得一阵阵的
扑蝴蝶
扑蝴蝶是沂蒙地区另一种极具特色的广场舞蹈。其中临沭县韩村镇李介前村的表演远近闻名。该村的表演队伍庞大。每逢春节至正月十五,他们不仅在本村,还经常到邻村和县城献艺。参加表演的多则百余人,少则几十人,男女成队而舞,表现了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里,扑蝴蝶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动员参军”、“交送公粮支援前线”等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十字路镇的耍马灯、峨庄的舞蹈大竹马也是盛名远扬。
打花棍
打花棍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参加者多为女性。过去是姑娘挑选情郎的一种方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健身活动。相传很久以前,寨里有一位姑娘长得俊俏可爱、精明勤劳。她被两位青年同时爱上了。两人同时托媒向姑娘的父母求亲。父母征求女儿的意见,但女儿总是羞涩地低着头,默不作声。父母实感为难。一个月圆之夜,求婚的两个青年都来了,姑娘的父母摆开“歌台”,让两个青年与女儿对歌表情,决定婚事。可是,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仍难分胜负。为难之中,姑娘的父亲心生一计。他找来了一支藤条,让两名青年站在两边,女儿蹲在中间旋转舞动藤条一周,先被藤条打到或跳出藤条的半径外的,自动退出竞争。表演时,八人分四组对打。棍与棍,棍与地做有节奏
山东柳琴
源出花鼓,清末产生于临沂、枣庄一带。早期为坐唱“盘凳子”演出形式,后发展演变为山东柳琴戏,长期以来,两种形式并存。曲调流畅活泼,节奏明快,并有多种花腔,尤以尾音翻高八度的“冒调”深受群众喜爱,谓之“拉魂腔”。又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柳琴戏”。
沂水跑马灯
跑马灯是沂水县诸葛镇新民官庄村的传统特色文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初年,新民官庄村的先贤们就创造了跑马灯艺术,并在周边村庄小有名气。尽管那时的马灯题材模糊,对剧中的角色是谁说法不一,但她却是每年春节我村最亮的看点。到了清朝末年,新民官庄村跑马灯骨干、戏曲爱好者崔明贤到界湖镇开明士绅袁钿举办的京剧班学习。当时的界湖,不但京剧响誉全国,而且南辰马灯也跑得有声有色。聪明好学的崔明贤,学好京剧的同时,也把南辰马灯艺术带回了我村。在借鉴的基础上,我村文化名人刘金声、崔金甫等人又把我村马灯加以创新。从此,马灯艺术以崭新的题材,明晰突出的主题大放异彩。马灯戏声名远扬。每年元宵佳节的晚上,来我村看
苍山民歌
苍山县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苍山县志》记载,在苍山流传较为广泛的传统民歌59首,新民歌17首,儿歌9首。苍山民歌和其他地方的民歌相比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苍山“土话”歌里唱,苍山人问对方吃饭没有,不说“吃饭了吗”,而是说“吃饭了呢”,这个“呢(读音为ni)”在苍山话里什么都能指代,歌里也这样唱,如《绣荷包》里唱道“显显你的手艺呢。”“绿豆绿来红豆红,谷子小麦正桩粮,俺家民歌是颗兰花豆,嚼着喷香嘎嘣响,含铁含钙还润胸腔。山东民歌出临沂,临沂民歌出苍山。”苍山县古时属鄫国,春秋战国时群雄并起,列国纷争,苍山曾属鲁,尔后又属吴、越、楚。正是这样的地域国界的格局,使苍山文化既有鲁文化儒家的正统性
沂蒙印染
沂蒙地区的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名闻遐迩。苍山、莒南、临沭一带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印染作坊。那些散落在山野村闲的古朴草屋,散发着久远的芳香,以一种怀旧的情怀支撑着这项艺术,将蓝印花布的美深深地播种在沂蒙大地上。蓝印花布的颜料为靛青,是从一种叫蓝草的植物中提取的,物理性能稳定,色泽素雅。战国时曾任兰陵令的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种朴素的沉静而缓舒的蓝色,配上吉祥的神秘而绮丽的图案,比蓝天里飘逸的白云还要纯净,比大地上绽放的花朵还好深情。这至高无声的艺术语言,最能代表沂蒙儿女智慧和创造生活的热情。蓝印花布的图案多以七点花鸟基调,结构用小点、短线、小块面组成,形似猫爪,又似梅花
二月二龙抬头吃蝎豆
数着算着,二月二就来到了。民间说,二月二,龙抬头。大概就是说以后的雨水就多起来了。中国人过节,一般都离不开特别的食物。比如过二月二,就要吃蝎豆。为什么吃蝎豆?说是吃了蝎豆一年不会遭虫咬蝎蜇。还有一个说法,是与龙王有关。我国的传统节日,一般是与民间传说或者神话传说有关。关于过二月二,各地的传说大同小异,大致上是说,某年有人得罪了上天,玉帝大怒,下令不得给人间下雨。是年大旱,颗粒无收,民不聊生。龙王心慈,就偷偷的给下了一场大雨,解救了旱情,解救了黎民。玉帝得知龙王竟然敢于违抗命令,大为震怒,下令把龙王囚禁起来,说要想获释,除非金豆子开花!龙王被囚禁的消息传到人间。老
苍山门笺
苍山门笺苍山县过春节贴门笺的风俗已经考证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了。苍山门笺一般是一门五张,每张一色。苍山门笺的中心花纹内容多以吉祥语或图案组成,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人文和民间习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各式各样的门笺中,以长城镇冯村的套色门笺最为出名。套色门笺作品以花卉、虫鸟为主,用象征、谐音寓意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2008年“苍山门笺”作为民间艺术载入临沂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郯城门笺
郯城门笺郯城挂门笺制作始于明末年间马头镇小马头村,因为是群众性生产制作,会制作的人很多,确切的传承谱系很难认定,目前还在制作这项艺术品的代表性传承人主要集中在马头镇万高册村一带。日前,文化部门走访搜集了具有代表性的凿刻艺人,第一代:张乐祥、张乐付、张乐栋、张道明;第二代:张道奎、张道宽、张道岭、张道芝、张道坤;第三代:张乃苍;-:张慕新、张慕宗、张慕江。13个人,4代人的历史记忆见证了门笺凿刻的兴衰,见证了生活气息里萌生的艺术气度,地地道道的马头味。“2011年春节,寒风中门楣、窗楣上会继续摇曳着门笺!”马头镇有这样一种沧桑的声音。2008年“郯城门笺”作为民间艺术载入临沂市第
彩印花布
彩印花布,也称为“花包袱”、“包袱皮”。彩印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它以奇异的艺术形式,独特的面貌,古朴而浓艳的风格见长。过去,彩印花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辈人穿的衣服、日常用的门帘、闺女的嫁妆及用于订亲、结婚、走亲访友用到的包袱,都是用彩印及花布来做,它在农村使用最为广泛。彩印花布主要以大红、翠绿、桃红、紫、黄等色套印,图案富丽堂皇,民间通常以“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来形容彩印花布的绚丽多彩,彩印花布题材多以牡丹、凤凰、荷花、富贵、福寿,大多选材于吉祥的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传说,诸如“鱼穿莲”“四喜石榴”“凤穿牡丹”,“吉庆有余”,“富寿图”,“五毒肚兜”等等,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