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济宁特产
济宁民俗文化
孟母教子的故事
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孟母对这个独生子毫不溺爱姑息,从小严加管教,精心培育。历史流传下来的孟母教子的故事。1、孟母三迁“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孟子和村中儿童一起模仿大人扮演丧葬的过程,有时还抢人家的贡果吃,孟母发现儿子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
嘉祥跑竹马
跑竹马起源于古时的儿童游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古时有扎制竹马让儿童骑着玩耍的传统。后来吸收了一些传统的戏曲、曲艺表演艺术的唱词、音乐、服饰等,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舞蹈。目前这个项目在我县只流传于嘉祥村。据现在的传承人李发祥介绍,其师父尹义山告诉他,嘉祥村早在清朝时期就有了这个项目,已经传承了200余年。按照嘉祥的风俗,正月十二是小年,每年的正月十二和元宵节后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六,嘉祥村的村民为庆祝新年,都要在场里或者一个大院子里表演跑竹马,全村的男女老幼在一起热闹一番。跑竹马是一种群体舞蹈,目前留存下来的只有《昭君出塞》这一个舞蹈作品,整个作品表演时间为一个小时。该舞蹈由八个表演者骑
兖州花棍舞
兖州花棍舞,俗称“打花棍”,以其舞蹈道具“花棍”而得名。“花棍”用一米长竹竿制作,当中嵌几根铁轴,每轴穿三、四枚铜制钱,舞时遍身拍打发出沙沙声响,因此又名“沙拉叭子”。相传古时鲁南多灾,灾民沿街乞讨,羞愧难当,遂改求乞呼唤为“唱门儿”,并以“花棍”击节,发展而为“花棍舞”,边唱民歌边舞蹈,歌同多为家乡味十足的民歌内容。所以至今花棍舞伴奏音乐仍用《八仙庆寿》、《画扇面》、《绣花灯》等民歌曲调。花棍舞的风格,如同兖州人的性格,刚直豪爽,于凄怨忧郁中透出粗扩豪放。舞蹈动作舒展流畅,节奏明快,跳跃性强,旋律时而委婉细腻,时而刚劲奔放,充分表现出鲁南人民在困苦人生道路上的倔强不屈、豁达向上的精神。
二人斗
在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回林村,活跃着一支民间艺术剧目“二人斗”,一人扮演,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她成了民间艺术花园里一支独特奇葩。“二人斗”原名两鬼摔骨碌,传说在明末崇贞年间,天下大旱,连续几个月不见一滴雨,地里的禾苗都晒死了,庄稼颗粒无收,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再加上当时1,吏治1,政治黑暗,逼迫的群众背井离乡,到处乞讨,糜儿卖女,民不聊生。面对炽热的高空,人们渴望早日下雨,长沟镇回林村的群众也和全国各地的群众一样,心急如焚。村里有几个年长的老人聚在一起商量如何祈求苍天降雨,经过讨论,大家一致把心中崇拜的灵圣“龙”作为祈雨的吉祥物,决心举办一次“龙灯会”,拜求龙王降雨。于是,全村老少一齐动手,集
阴阳板
阴阳板是流传在邹城市东八里沟一带的求雨祭祀舞蹈,因是两板相击而舞,故又称打阴阳,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八里沟村位于邹城市东北的丘陵地带,旧时完全靠天吃饭,因多旱天,故求雨祭祀活动较多,天长日久也就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求雨祭祀形式。阴阳板表演两人一对,一男一女,人数不限,少则百余人,多则数千人。男子赤胸,身披八卦带,着灯笼裤,黑布鞋。女子扎头巾,带头花,穿大襟褂、彩裤、绣鞋。阴阳板表演分为行进和场子两种方式。行进过程中,忽而两翼互相穿插形成二龙盘柱,忽而四队互相穿行出串连环、双串环,忽而又是捆麻花、万花筒,边走边舞,声势浩大。场子表演,则是在神棚前的开阔场地上,表演者边敲边舞,同时加入各种杂耍动作和
小鼓
小鼓亦名“鼓儿词”、“木皮子”。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邹县石元郎创立“石门”,已传10代,约有200年的历史。流传于鲁南邹、滕、峄等县农村及枣庄市区。原系看唱本,击小皮鼓演唱。唱词为诗赞体10字句,间有少量说白;曲词自由,开头为4句一番,下皆为双句体,属于无弦索伴奏的吟诵一类。其来源一说系自民间曲调《李翠莲》演化;一说由士人吟诗腔调发展,唱者多属农村知识阶层,尊孔子,亦自称“儒门”。其书目与民间说书艺人口传者不同,多系自编,历代相传。其中邹县孙士山所作不少,内容多为讲史演义的铁马金戈故事,如《吴越春秋》、《东西汉》、《隋唐》、《平东莱》、《天门阵》、《明英烈》等。
岭儿调
简称岭调,又名沟岭调、玲玲调,系由[寄生草]演化而成,属于流行山东中、南部俗曲的一种。最早见于清道光年间历城华广生所辑《白雪遗音》,共24首。曲词多为长短句,篇幅长短不一,似乎并非单一固定曲调。但1956年从济宁盲艺人盛司氏处抄录岭调曲词40余段,1985年又从济宁盲艺人杨金魁处抄录《白猿偷桃》,其音乐结构都是七句腔为主。开头为“帽”,每句后加“岔”,有的“岔”后还加[剪靛花]、[银纽丝]、[叠断桥]、[湖广调]、[边关调]等曲牌;词式也较规整,除冒、岔、序首句为四、四(八字)外,其余多为七字句。岭儿调伴奏乐器有琵琶、三弦、扬琴等,但多自操琵琶演唱。有《梦多情》等情曲,以及《白猿偷桃》、《秦琼
平调
平调,也称南北小曲,系明清以来沿运河汇集济宁一带的俗曲演唱形式。曲牌有数百支,约可归纳为三大类:一类是明清以来较古朴的长曲,如[满江红]、[大金钱]、[玉蛾郎]、[倒推船]等;一类是活泼优美的长短句,其中两句体的有[汉口垛]、[爬山虎]、[清江引]等,三句体的有[剪靛花]、[上河调]、[罗江怨]等,四句体的有[凤阳歌]、[叠断桥]、[莲花落]等;一类是流行于城乡民众中的俚俗小调,如[送情郎]、[叹五更]、[卖扁食]、[要陪送]、[四保上工]种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单曲反复演唱的抒情唱段,但亦有联缀多种曲牌演唱的,如《秋江赶船》等。平调伴奏以三弦、琵琶为主,有时也加扬琴、四胡、笛子、小钹、碰铃等乐器
曲阜楷木雕刻
曲阜楷木雕刻迄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其原材料源于曲阜孔林独有的珍稀植物楷树。史载:孔子门人子贡为楷雕创始人,他用楷木雕刻的其师孔子、师母亓官氏的两尊圆雕坐像,已成千古传世之宝,现存于孔子博物院内。孔林中的“子贡手植楷”就是其珍贵的历史遗迹。相传孔子辞世后,他的弟子子贡,为恩师庐墓六年,并从外地移来奇木植于墓旁,以寄托哀思,后人视子贡为尊敬师长的楷模,楷树属稀有树种。树龄达千年以上,此木坚硬,木质细,呈金黄色,故有“软黄金”和“南檀北楷”之美誉!曲阜楷木雕刻经历代艺人们的辛苦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取法正宗,形神兼备,刀法古朴简约,浑厚精细。楷雕技法分圆雕、浮雕、透雕和镂空雕。楷雕的制作工
梁祝传说
一、简介梁祝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一侧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我国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我国最具国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中国民间传说。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故事。它形成于东晋,故事发源于汝南县马乡镇,二人的墓地均在汝南县马乡镇古京汉官道两旁,至今尚存遗迹。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梁祝传说记载的最早文献,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二、历史传说故事讲述
济宁卧牛坑的传说
很久以前,济宁老运河崖,有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水坑,它的样子看上去很像卧牛的形状,人们就习惯叫卧牛坑,传说是隋炀帝开挖运河时,自然形成的。关于卧牛坑,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南北运河贯通后,济宁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一下子热闹起来:可以说是运河两岸,物资堆积如山,店铺鳞次栉比,南北客商云集。据说曾有一位江浙一带来的老客商,经常穿梭于此,每每来时,便住在离卧牛坑不远的一家客店里。一天晚上,他无意中发现这坑里卧着一头满身金光的牛,心里暗喜。他仔细观察揣摩,发现这牛离出坑不过还有百天,得想法子把它弄上来。他回到店里,推测这赶牛出坑的应该是什么鞭子?究竟到哪里去寻找?这位老客商,一时泛起愁来,就
古槐的传说
提起济宁古槐路,济宁人妇孺皆知,她算不上繁华,称不上壮观,亦谈不上秀美,然而这条路却蕴含了远古的沧桑,晕染了唐朝的辉煌,记录了宋代的兴衰,见证了明清的繁荣,储存了民国的记忆,浓缩了现代的音符,成为济宁的一条融汇不同时代记忆的文化轴线。今天,就谈谈这条路上那千年古槐的传说故事。济宁的古槐树的历史无从可考。据说,在汉唐朝时期就很闻名了,并赋有了神话色彩。古槐的北面,是任城地势的至高点。有“水漫全城、此处独安”之说,人们乃巧作奇思,取“渔翁失舟至此叹,山阳樵夫窃作欢”之意,命名此地为“渔山”。因古老的大槐树位于渔山之南,因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故名“山阳古槐”。后来,随着大槐树幻化成仙的故事的蔓延,遂
李阁镇木板年画
李阁镇的木板年画主要在曹庙、陈集两个村发展较久远,影响力较大。现在两村仍存有大量木板年画的刻板,陈集村仍有人在制作木板年画。陈集村的木板年画始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约有120多年了,传到现在,已有五代人了。第一代人叫陶西仲,第二代人叫陶守伍,第三代人叫陶兰田,-人有陶庆祥、陶家祥、陶亭林等,第五代人有陶运海、陶运航、陶子龙、陶伟等。起初,陈集村只有陶家一家做木板年画。到民国时期,木板年画在本村迅速发展到近20家,当时盛极一时,而陶家开的“南画店”则名气较大。最初的时候以年画和神为主,多贴于门板上和房内墙上,也有少量的中堂大画,用于祈求平安好运或敬奉,其次是戏出。木板年画线条清晰,色彩明丽,既能表
孔子诞生的传说
受人供奉了千秋万代的儒家大圣人孔子,查一查他的身世,原来并不光彩。《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生鱼鲁昌平分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晋人干宝《三日纪》亦云:徵在(即颜氏之女,孔子之母)生孔子空桑之地,今名空窦,在鲁南山之空窦中。孔子之父叔梁纥六十多岁时,在空桑看上了徵在,两人“野合”便诞生了孔子。孔子出生的年代,还保存着那种男女自由0的原始遗风,《周礼·地官·媒氏》所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就是说在一年一度的中春之月的男女聚会中,男女可以自由地谈情说爱,甚至发生性关系也没人制止。孔子正是叔梁纥在自由聚会后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