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信阳市特产
信阳市民俗文化
信阳民歌
信阳民歌在历史的发展中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展,由单纯的抒发内心的郁闷而发展到1斗争的呐喊。早在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尽管环境恶劣、斗争残酷始终坚持了革命斗争,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唱出了“长工歌”、“穷人调”等激励人民前进,随着红四军的不断壮大,人民充满了革命必胜的信心,又出现了《红旗插遍大别山》,《一九二九年》,《反围剿歌》,《送郎当红军》,《红四南下胜利歌》。其中唱遍全国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便是由当时商城县文化工作者王雾初改编而随红四军唱遍全中国的。建国初期,五十年代祖国步入繁荣发展的新形势,我区人民曾三次满载苏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把群芳争为开的《花挑》,绚丽多姿的《花
息夫人传说
息夫人又称“桃花夫人”,本名息妫,原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由于她的容貌太美丽,楚王在公元前680年灭息国时,遂将息妫据为己有。后来,息妫“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王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左传》庄公十四年于是,息夫人在历史上的悲剧女性角色由此奠定。息夫人为什么“未言”“未言”的又是什么古今学者有种种解释。杜预、王维说是指“未与王言”、“不共楚王言”,现代学者蔡义江等赞同此说王维《息夫人》、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但古人对此说早有驳诘“乌有所谓生子而未言者”吴骞《拜经楼诗话》“息妫既为楚王生二子,衽席之间,已非一夕,安得未言”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一于
泼陂河狮舞
狮舞,又称玩狮子,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群众娱乐形式。狮头是用牛皮仿真狮头部模样订制而成。狮身是用红布或花布制作,缀上花条或花布块,以饰美观;缀上染成绿色的麻作狮鬃,以饰威严。表演时,两人钻入“狮衣”内,一人舞狮头,一人做狮尾,首尾相连,配合默契,不仅显示了“百兽之王”的威武雄壮,而且还能表演出真狮的各种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令人赞不绝口。好的表演者,能演出惊险的场面,扣人心弦,更是令人提心吊胆,心惊肉跳。民间不仅认为狮子是“百兽之王”,而且把它神化了。如果有“百兽之王”的光临,就可以化百凶为一吉。所以,不管玩狮子到哪湾,必须到各家各户去“拜门子”,如漏掉谁家不去,是会闹意见的。凡“拜门子”的户
豫南花鼓戏与地灯
花鼓戏是泼陂河镇广大农村流行很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戏。这种戏的唱腔、表演形式以及演出的传统节目,与湖北花鼓戏有相似之处,很可能它们之间有曲艺上的亲缘关系。花鼓戏的服装、道具都很简单,锣鼓是主要乐器。演唱时多用方言,往往不等前台演员的台词唱完,后台演员齐声和音,间以锣鼓伴奏,场面热烈,气氛紧凑。这种戏盛行于清末和民国;解放初,亦盛行一时。“文革”十年,被当作“四旧”而禁止活动。三中全会以后又恢复了这一活动。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有《蔡明凤辞店》、《夫妻观灯》、《秧麦》、《陈世美不认前妻》、《秦雪梅吊孝》等等。泼陂河的著名花鼓戏演员邬定远,一生从事花鼓戏工作,他不仅能演,而且能导。“地灯”就是5至7人
泼陂河风俗
生活习俗:服装:建国前,富裕人家在冬季除穿棉短袄、棉长袄、衫外,还预备皮坎背、皮毛短袄、长袄;穷人多数只穿土布棉袄、夹裤过冬,极穷者只以夹衣单裤御寒。高温季节,富者多穿麻纱、丝绸;穷者男性多裸胸露背,下着土布短裤或长裤,赤脚,背披一条蓝花土布汗巾。女性,富者冬季裹轻裘,春秋季着绸缎,夏季着丝麻;穷者一年四季只着粗布衣衫。饰戴:建国前,青年女性头饰、首饰多银器、玉器,诸如银发钎、玉器钻、银耳环、银手镯、银戒指之类装饰品。富豪之家的妇女除有大量银、玉之类饰品外,还拥有金、珠、玛瑙、翡翠等精工饰戴品。女性从不戴帽,只搭蓝色头巾。有身份的男性多头戴瓜皮帽、礼帽或毡帽。殷实之家的男人们还手戴金镏子、银镏
紫云山庙会
紫云山庙,位于泼陂河镇永济桥东500米的紫云山下。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座小庙,民国二十九年,泼陂河知名慈善人士苏传荣捐款扩建了此庙。这次建庙,请来著名匠师南风建庙塑像,内有龙王、财神、药王和七娘娘等泥塑像。每年正月十六,远近善男信女都来烧香许愿、了愿。一九六三年,因建排灌站此庙被强行拆除。此后直至“文革”期间,人们依然冒着风险,在正月十五的午夜偷偷来这里烧纸、敬香。改革开放后,人们来这里渐渐地又恢复了正月十六的庙会。九0年前后,当地的居民,再次修缮了紫云山庙,从此,庙会从正月十五的下午开始,通往紫云山的西路、南路、东路、北路的行人络绎不绝,直至正月十六的一整天。正月十五的午夜,是人们前来许愿、
火绫子(商城杈伞舞)
火绫子又叫杈伞舞或“围灯”,起源于汉代,是信阳市商城县独具特色的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绫子的表演形式火绫子系九人集体表演的群舞。人物:有“老杆儿”(领舞)即掌杈伞人,扮一风趣的老汉,一手掌杈伞,一手持蒲扇,口衔哨子(指挥用)。有“四梳”女角,旧时男扮女装用黑纱手帕包头,好像姑娘梳的独辫,故得名“四梳”,俗称“蜡花”或“花鼓娘子”。皆以彩粉画脸,着彩衣、穿绣花鞋,腰系围兜,左手拿花巾,右手持彩扇。有“四挎”男角,腰挎花鼓,故名“四挎”,俗称“花鼓腿子”,画俊脸,红巾或黄巾包头,蝴蝶结扎在额头,着花边舞衣,腰系红彩,手握花棍。舞
商城花伞舞
商城素称歌舞之乡,歌舞的数量不但浩如烟海,而且很有艺术特色。其中商城花伞舞的表现形式,代表着大别山民间舞蹈的风格。商城花伞的道具是以当地油布伞骨架,用五色彩线或琉璃珠缠在伞撑上,伞上面饰上彩蝶、彩蜜蜂、彩花,伞边用线织的彩穗装饰而成。表演形式:刘二姐打着花伞,丑婆、小丑伴随左或右,舞蹈与花挑大同小异。舞步系用十字步、垫步、搓步、碎步、错步。动作有扛伞、转伞、甩手帕、挽花、风摆柳、望月、拍肩、抖扇等。音乐也用“踩八板”,唱腔选自民间小调《十把扇子》、《玉美郎》、《白牡丹》、《垂金扇》等,用丝竹弹拨等乐器伴奏。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我县民间演出团体映山红艺术团、八月桂花遍地开艺术团把花伞舞打造成
商城民歌
商城民歌是商城人民口头创作的韵文作品,它包括民歌、民谣两大类,也包括少量流传至今的长篇民间叙事诗。人们习惯将其称为民歌。商城民歌是商城人民世代传唱的民间歌曲。它有词有曲,可唱可和。曲调既有较稳定的曲式结构,又有散板悠长的曲式结构;歌词有与乐曲相适应的章法和格局,有时是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商城民歌是商城人民世代传诵的民间歌谣。它可哼可吟,可单独朗诵,可众口相和。无固定曲调,无章句格式,节拍虽随意自由,但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商城民歌浩如烟海,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劳动,又在劳动中得到发展。当人们从劳动中获取果实后,他们最初的意识形态就开始以民歌的形式出现,或反映猎获野兽的欢乐,或表
商城剪纸
剪纸是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很强的装饰性,趣味性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剪纸来源于民间,商城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处,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汇集交融,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民俗风情特色浓郁。商城剪纸作品以大别山区浓厚风土人情,当地习俗,风情为创新主题,反映人们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场景。作品注重意境营造,侧重于在原汁原味的现实生活中提炼素材。通过传统基础的创新,将古老的传统技法与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巧妙地融合。商城剪纸代表人物朱华梅,女,1963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美术学会河南分会会员,在二十多年的探索创新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
光山皮影戏
光山皮影在小时候看过很多场,留下很深刻的回忆,而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渐渐地快要消失了。光山皮影戏因其浓郁的本地特色,接近湖广语系,唱腔、道白亦成一格,被称之为西路皮影。光山皮影以水牛皮为原料,经制作加工后,呈透明状,彩绘各种人物、动物图像,由操纵杆操纵。表演时,利用灯光或月光照射皮影,影像显现在面帐上。影子的活动由演员操纵完成,边操纵边配音,有乐队伴奏。这些“影人”完全可以制作成“美妙的工艺品”大批量出口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东岳村民间狮舞艺术
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文殊乡有个行政村叫东岳,全村22个村民组,2026人,村内民间文化底蕴丰厚,部分村民长年演唱花鼓戏和皮影戏,每当传统节庆时期聚众表演狮舞、龙舞、竹马、旱船等民间花会舞蹈。近年,东岳村两委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业,精心打造地方文化品牌。2010年2月,村集体投入5万余元,购添新式狮舞衣、锣鼓、道具等设备,请来北狮流派教练2名,培训全村青年人,学习狮舞中踩四门、吐对联、拜天地等16套技艺,致力挖掘民间狮舞文化艺术精髓,用现代手法与传统艺术相结合,传承并发展了豫南民间狮舞文化,为全村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础。
泼陂河旱船
旱船,是纸糊船状的玩具,供民间取乐。制作方法有简有繁。繁者工艺精湛,造价昂贵,价在数百元;易者很简陋,三几元钱就能办得到(此价格是在80年代时)。我地旱船都采取简易法,用篦扎个船形架,船上有舱,可容下一个人,糊上彩色花纸,贴上花,挂上花吊,表演时增添了观众对船的飘洒摇曳之感。演出的时候,三、五人不等。一人坐船为“船娘子”,是女角(过去都是男扮女装),将船吊在船娘子身上,使船很随和的随着船娘子的前后走动而摆动。一人撑船,是男角色,会点武功,起码能翻筋斗。陪船是丑角,一至三人,会打趣,搞得好,妙趣横生,叫人捧腹不已。旱船的表演有情节,虽然它的情节很简单,但也能启示人们从生活的琐事中懂得生活既是斗争
花挑舞
《花挑舞》俗称“花挑子”,花挑群舞源自信阳固始,在固始县流传400年余历史,广泛流传于江淮流域。道具是一支细软而有弹性的竹制扁担,缠以彩纸,两端各悬挂一只竹蓝,竹蓝外沿扎满彩花。表演时一女性担起“花挑”舞动,形成舞蹈状态。传统的固始花挑表演形式大致有5种。各乡镇均有表演“班社”,其中以蒋集为最。花挑舞的历史起源花挑最初在固始怎么形成的,已无从查证,但其不远的商城县却有关于花挑形成的传说。清朝时,周宰相家和洪总兵家是商城头等大户。为显示各家的豪富,每年于元宵节各请数班艺人,组织花灯会斗演。这年,周洪两家从正月十三日就开始比着出花灯以争高下。只见周家出花伞:刘二姐赶会;洪家就出花车;李二嫂走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