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商丘市特产
商丘市民俗文化
商丘四平调
四平调是由苏北花鼓演变而成的,在民间曾有“四拼调”的俗称,1930年左右由化装演唱演变为登台着戏装演唱。四平调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四平调流布范围较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相互接壤地区均为它的活动范围,河南目前还有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濮阳市范县四平调剧团两个专业剧团。四平调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戏曲剧种,《陈三两爬堂》、《小包公》、《哑女告状》等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同时,由于四平调从始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人称为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
张弓酒传统酿制技艺
张弓酒酿造历史悠久。商代葛伯国(今宁陵县)城西南约三十里一村寨,有勇士张弓,忠勇侠义,时逢战乱,主动戌边。家中新婚妻子忠贞贤惠,因惦念夫君,逢饭时盛一碗,置于在桌上,以示眷念。时后,不忍弃,置于瓮,时久,积攒一大瓮。张弓抗敌得胜,荣归故里,夫妻团圆,妻述离别相思之苦,张弓视瓮中饭食,被妻厚意所感,示尝瓮中食。妻下厨蒸煮,笼里流水,散浓郁香味,张弓尝之,甘爽清冽,醇香可口。近邻得以尝之,均称美物,后如法炮制,地方官吏以珍稀贡品进贡商王,商王赐名“张弓酒”,赐该村为“张弓村”。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汉朝为新朝,并欲灭绝汉室。高祖七世孙刘秀被王莽追杀,逃至张弓镇,于张弓镇北“二柏担一孔”桥下藏身避险
孔子祖籍和孔姓传说
至圣先哲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我国儒家的创始人,曾修纂《春秋》,整理《诗》《书》等,在哲学、政治上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自汉代以后2000多年,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在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带,有关孔子祖籍地与孔姓的起源,有一个亦史亦野的传说,深入人心。孔子祖籍地,八代先祖居据《左传》《史记》《孔子家语》《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河南通志》《归德府志》《夏邑县志》等权威资料记载,孔子的先祖是殷商子姓王族的后裔。孔子的早期先公微子启乃商王帝乙长子,纣王庶兄,曾为纣之卿士。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克商,建立
肘歌
北宋时期就有的肘歌自清朝从山西传入宁陵县南关后,至今已有近300的历史。目前,宁陵县南关肘歌是豫东一带唯一的一个肘歌会,去年,这支表演队伍曾在华商文化节上精装盛演。通俗讲,肘歌就是一人用肘举着一个小孩,表演者为成人和4岁到6岁的儿童。成人拿着剑、枪、葫芦等,肩上站立一儿童,摆出各种造型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随着锣鼓的节奏,肘歌队不断变换着队形,远远看去,像一队舞动着的戏装人物从人群的头顶上走过去,很受群众的喜爱。3月20日,也就是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宁陵县乔楼乡三张村庙会上的肘歌表演成了焦点,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争相观看。追随观看的人群过后,街上的小摊位哗啦啦被挤倒一片。山西肘歌传入宁陵3月20
锔缸挑
在河南省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中,有一种舞蹈叫锔缸挑舞。目前,这种舞蹈的唯一传承人是民权县老颜集乡的桑胜杰。在京九晚报商丘边界行采访组到老颜集乡时,记者走访了桑胜杰,观看了他表演的锔缸挑舞。锔缸是民间手工艺人的一种绝活,艺人们在走街串巷时肩挑着挑子,这种挑子十分沉重,人们为了节省体力,在行走时就会时而左,时而右,姿势似有轻歌曼舞之感。在宋代仁宗年间,这种舞步演变成了一种舞蹈——锔缸挑舞。以前,这种舞蹈流传于豫东民间的锔缸艺人中间,随着锔缸这种技艺的逐渐消亡,锔缸挑舞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民权县老颜集乡的桑胜杰,致力于这种舞蹈的挖掘和整理,终于把这种古老的民间舞蹈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历经
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是一人背驮着二鬼摔跤道具而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又叫“二娃摔跤”、“二喜摔跤”。主要流传于夏邑及周边县市民间。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两个“鬼”在摔跤的外观表现。此民间舞蹈已流传上百年,现面临失传境地。近期,二鬼摔跤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人,两鬼,三场合,四段二鬼摔跤的表现形式类似木偶,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二鬼摔跤道具有两个鬼头,互相对视,有两对搭肩假手,还有两个假腿,道具“身子”上盖着掩饰性的服饰。表演者在表演时,双手各握一个假腿作为“一鬼”的腿,表演者的双腿作为“二鬼”的腿,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的活动和
庆丰花鼓舞
在商丘大地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绝技——花鼓舞,花鼓舞以其夸张的生活动作、绝妙的武术动作和生动的动物模仿,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看,咱豫东大地上这支花鼓舞队的表演,那可真叫精妙绝伦!带头表演的是已年过70岁的赵明亮老人。据老人介绍,梁园区李庄乡侯庄花鼓舞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当时该村周凤潜幼年家境贫寒,为谋生计,投靠到山东曹县杨双庙村杨氏花鼓团学习花鼓舞,后自立门户,成立花鼓舞团,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花鼓舞演出一般由两名演员翻着跟头开场,在两名翎子手的指挥串演下,他们或沿街或围场,在大鼓、筛锣、大锣、小锣、大镲等锣鼓乐的伴奏下,翎子手通过转、甩、送、引等舞蹈动作,指挥彩娃进行纵横交错的队形变换
商丘剪纸
豫东剪纸多取材于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民风民情,汲取皮影、泥塑、木偶、刺绣、民间印染传统工艺的营养。商丘市夏邑县火店乡马庄村的剪纸艺人邹素云,因剪龙闻名海内外,被誉为“中华龙女”。她以纯朴的感情将心中之龙趣味化、感情化、人格化,她的剪纸构图新颖,剪法娴熟、不勾、不描、随心所欲,一剪而成。1995年5月,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她的剪龙作为世妇会礼品在北京展出,引起轰动。
虞城花木兰传说
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兰”,身为花家的大女儿,花木兰在父母开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带来荣耀。不过就在北方匈奴来犯,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木兰年迈的父亲竟也被徵召上战场,伤心的花木兰害怕父亲会一去不返,便趁着午夜假扮成男装,偷走父亲的盔甲,代替父亲上战场去。花家的0为保护花木兰,于是派出一只心地善良的木须龙去陪伴她,这只讲话像连珠炮又爱生气的小龙,在一路上为木兰带来许多欢笑与协助。从军之后,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持的毅力与耐性,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也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大将。然而,就在赴北方作战时,花木兰的女儿身被军中的同僚发现,众家男子害怕木
睢县麒麟舞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代表吉祥的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居“四灵”之首。麒麟舞原为明末宫廷中的娱乐项目,南明灭亡时(公元1661年),掌管宫廷文化娱乐的文林郎冯玮归隐故里,将一对“麒麟皮”带给睢县大刘寨村的冯氏族众,并亲授演舞之术,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麒麟舞不同于舞狮,也异于舞龙,其造型为“龙头、鹿角、蛇身、羊蹄、牛尾”,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据睢县蓼堤镇大刘寨村《冯氏家谱》和《杞县志》记载:冯玮祖籍考
帝喾的传说
帝喾,姓姬,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1于高辛(今商斤市南高辛)。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帝喾即帝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著名文学家曹植曾作《帝喾赞》以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帝喾有几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弃(即后稷)。弃是周的始祖。次妃简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庆都生了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次
吕坤与《呻吟语》
天下“三大贤”之一吕坤吕坤,生于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卒于神宗四十六年(1618年),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吕坤年轻时字顺叔,后又改字叔简,别号新吾、心吾,晚年号称抱独居士,为我市宁陵县人。据《吕李姓源碑》记载:吕坤的先祖是参加元末农民起义的种菜农民,因向明军通风报信而立功。朱元璋对他奖赏后让他回家安居,但在手诏上,朱元璋误将“吕”姓写为了“李”姓。因是皇帝亲书,没人敢改变,吕坤的先祖就一直姓李。至吕坤时,吕坤上奏朝廷,才将“李”姓改为了“吕”姓。吕坤的先祖在洪武元年(1398年),迁徙到宁陵居住。据说,吕坤年少时学习就不遵守古法,不像其他的孩子为背诵而背诵,而是仔细思索所读文
大仵民间舞蹈
柘城大仵民间舞蹈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了。除鬼会属柘城县大仵乡人自创外,龙灯舞、狮子舞、竹马、旱船等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名扬四海。今年,柘城大仵民间舞蹈被列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柘城大仵民间舞蹈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引进和创编之后,形成了民国末年的成熟兴盛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是过渡期,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活跃期以来,又有了新的发展。1995年,柘城县大仵乡北街村成立“大仵乡北街村民间舞蹈艺术团”。去年在大仵乡北街小学体育课中增加了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柘城县大仵乡北街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民间舞蹈村”,全村275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这一行当的演员,随便找出一个都会玩一手。村里自发组织了民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吹奏乐器,同时也是宗教音乐的主奏乐器。据《夏邑县志》记载,自明朝洪武四年建城隍庙起,管子一直作为古乐器被保留下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地庙宇和道观逐渐废毁,管子音乐流入民间。管子与寺院共兴衰管子在夏邑县最兴盛期是清朝至民国期间。当时,道教在夏邑县形成“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信奉“正一”的道士不出家、结婚、食荤腥;信奉“全真”的道士则相反。夏邑县的道士在教派归属上很难分辨,可管子音乐在道教上是相通的。寺内有佛事时,乐手在大殿一侧,为前来烧香拜佛的人们配乐祷告。民间传说,明朝洪武四年,夏邑县有一位叫范才的青年,用竹子制成了一种吹奏乐器,叫管子。当时,夏邑县官为讨好皇帝,将范
算筹
筹,也称算筹,这是古代一种计算用具。商代甲骨文字中已出现百、千、万位数字。《诗经·周颂·丰年》还提到粮食丰收,数量已达万亿及秭。周代的十万为亿,十亿为秭。如此庞大的数字,当时没有计算用具,是很难累计到这么大的准确数字的。筹用木、竹削制,也有骨制、牙制,甚至铅制。通常为圆棍状。迄今最早见到的算筹,是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木椁墓出土的竹筹。西汉时期,在墓葬中还出土过象牙算筹和金属(铅)算筹。一副算筹,有271枚。通常每枚长约13至14厘米,径约0.23厘米。汉代以后,算筹逐渐缩短至10至11厘米,以便于摆布计算。据我国数字家研究,古代的算筹,除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外,还可以解答开平方、开立方,
连理枝的传说
“连理枝”传说的根在商丘,已经是中华文史中不争的事实。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理枝”独具的申遗价值和构想,依然在行进中,且很值得我们商丘人给予深切关注和热情支持。关于“连理枝”的史实记载和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它拥有予以将自身传承千古的鹊桥:清凉台上一连串不灭的文坛佳话以及与宋太祖有着不解之缘的皇家寺院,拥有中华爱情图腾的优势与广阔的文化空间。而这一切,正是“连理枝”申遗的可贵价值和流芳千古的深远意义。传承的鹊桥:永恒的文坛佳话和皇家寺院《史记》中“梁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留下梁园“七台八景”的记载。梁王即梁孝王,梁国国君,因平定“七国之乱”立下盖世之功。曾为宋康王行宫的青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