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柳州特产
柳州民俗文化
三江侗族大歌
广西三江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三江县梅林、富禄、洋溪乡沿溶江河一带的侗寨和罗城的侗族村寨。三江大歌通常在节日里由男女歌队坐在鼓楼或围在火塘边进行对唱,以此来讲述人生哲理,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按音色,三江侗族大歌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和男女混声大歌几种。按体裁,则可分为鼓楼大歌(“嘎得楼”)、声音大歌(“嘎所”)、童声大歌(“嘎腊温”)、叙事大歌(“嘎锦”和“嘎尽”)、礼俗大歌、戏曲大歌和混声大歌(“嘎世尼所”)等7种。主要歌腔有几百种,代表作品有《嘎高胜》(高山歌)、《能闷高京》(高山井水歌)、《嘎伦练》(蝉歌)、《嘎依哟》(知了歌)等。侗族没有文字,大歌全靠“桑嘎”(歌师)口头教唱,一
苗族系列坡会群
苗族系列坡会群,是指在每年春季的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这段时间内,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各乡镇村屯的节日活动。这期间,每天一个坡会,排列成序,连续不断,是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悼念先烈、禳灾祈福、鼓舞斗志、交流感情、集体聚会娱乐的盛大民间传统节日。苗族系列坡会群作为一个独特的节日,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聚会活动的契机,更让山民们在互相赶坡中实现展现才华、谈情说爱、交友叙旧、传递信息、交流技术、交易商贸等不同的愿望,展现出这个地区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特征、风俗习惯、民族审美情趣,它凝聚了民族的共同情感,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显现出非常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然而,由于
柳城开山寺庙会
庙会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传统民俗活动,柳城庙会以开山寺最有特色。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柳城开山寺热闹非凡。善男信女在烟雾缭绕中口颂佛经,在佛祖面前虔诚地许下心愿,祈求人生平安。开山寺又名寿佛寺,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是广西四大古寺之一。开山寺风景秀丽,寺前18棵百年古榕连片成群,暗合十八罗汉拜佛之意,形成广西绝无仅有的独特风景。远处群山环抱,开山寺前有一山,远远望去很像一座睡佛,十分逼真。庙里供奉的菩萨以如来佛祖为主,辅以罗汉、观音等,大小菩萨约100个以上,个个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据说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佛祖出家之日,因而被人们视为佛祖的第二次生日。周边村民
侗寨民俗 抬官人
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石碑村一带至今仍保留着过“抬官人”节的习俗。“抬官人”以龙为造型:由青年或小孩扮演的侗、苗王为龙头(官人);芦苼奏响为龙的声音;头戴尖帽身披毛毯者为龙鳞;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为龙身。而画着花脸、身形丑陋的怪兽则被惩罚为官人抬轿。整个队伍浩浩荡荡转寨游坪,气氛热烈。节日期间,主家宰猪杀羊,款待宾客。寨子里还举行唱大歌、唱多耶、踩歌堂等活动。“官人”,侗语称为“店宁蒙”,由一青少年担任,他身穿奇特的“官家八团花衣服”大家用轿子把他抬着在全寨-。“官人”的队伍都打扮得稀奇古怪的,一路手舞足蹈,表演滑稽的动作,逗人发笑。沿途有许多扮成衣衫褴褛的乞丐拦路“抢劫”。队伍中有几十位盛装打
坐妹
“坐妹”一词是外来词,苗语叫“侠配”,即男青年夜晚串寨找姑娘谈恋爱的意思。它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寻找对象、为坐在火塘边倾吐衷情的一种方式。一般十七、八岁的未婚青年都可以开始参加“坐妹”活动,父母不干涉,也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苗族青年男女之间有三种恋爱方式:一是通过参加坡会、芦笙节或重大节日活动,在对歌、踩芦笙舞时,互相寻找对象、倾吐衷情;二是通过互帮工,在频繁的来往中增进了解、建立感情;三是通过“侠配”即某小伙子钟情于某姑娘时,利用夜幕降临或有月光的晚上,不管路途多远,也要请几个朋友作伴,爬山涉水去到姑娘家“坐妹”。小伙子来到姑娘家门前,便轻轻地吹起苗笛或弹起“果哈”(苗族的一种乐器),低声
鹿寨中渡古镇和家宴习俗
“和家宴”是中渡古镇一项独特的民间习俗,来源于百家宴。由古时中渡的“吃和饭”演变而来,意为招集本乡或本街巷“和得来”的邻里故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这一习俗已传承近千年。随着中渡古镇旅游业的兴起,“和家宴”也用于接待外地游客。
三江富禄花炮节
在广西,抢花炮是一项较为常见的民间活动。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花炮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群山环绕的河滩上,人头攒动,侗歌飞扬。腰系彩带、身穿长裤、赤膊上阵、奋力抢夺花炮的小伙,身着民族盛装赛银饰、比绣工的侗苗姑娘,还有悠扬起伏的芦笙,情意缠绵的多耶,更是给侗家的花炮节增添了别样的风味,让慕名而来的中外朋友也乐在其中。传说,当年孔明带兵西征曾驻扎这里,教会了当地人制造火药,用于生产、狩猎,同时还将古老的灌溉工具——水车,传给了这里的先民。为了加强山里寨与寨之间的团结,孔明发明了抢花炮这一竞技项目,让人们相互交往,增进友谊。抢花炮习俗也就这样流传下来。三江侗族花炮
柳州苗族芦笙节
芦笙节是苗族人民喜迎新春,预祝一年农历风调雨顺、农业收的节日,是苗族地区最为普遍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在水安太乡举行的芦笙节(又称为十三坡会)最为典型。其场面闹非凡,气氛炙热如火,充满着原始而古朴的狂欢情结。届时,随着十三声响亮的鸟枪声划破长空,十三位德高望重的“头”(领头人)举起十三碗糯米水酒,“呀一一呜”的欢呼声在满两三万人的场坪上此起彼伏。场内数千把大小芦笙即刻同时吹,刹那间笙歌响彻云霄、惊天动地,如惊涛骇浪,似排山倒,犹滚滚雷鸣。穿着百褶裙,戴着雪白的、叮当作响的银饰的“达配”(苗家姑娘),围绕着吹芦笙的“达亨”(苗家后生),跳起了欢乐优美的踩堂舞。“达亨”们使劲地吹,“达配”们尽情
融水斗马节
斗马节融水西北部山区的安太、洞头、四荣、香粉、安陲等乡苗民,喜欢斗马取乐。相传五百年前,姑娘都喜欢嫁给斗马的能手,情场上,要是出现几男爱一女的三角、四角恋爱,苗王就组织斗马比赛分输赢,以决定姑娘的归属。自然,斗马获胜者,姑娘就高高兴兴地嫁给他。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原来那种对婚姻裁决作用的斗马活动,逐渐变成了今天群众性的节日娱乐比赛活动。现在每年苗族的传统节日(如春社、新禾节、芦笙节等)都少不了斗马活动,1987年,县人民政府把县庆日--11月26日定为斗马节。2004年县党委、人民政府又决定把斗马节更改为融水芦笙·斗马节。
融水苗年
苗族传统节日中以过苗年最隆重、最热闹,苗年的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各地习惯不同,大致分三类:第一类以闰年的农历第十二个月的初一为年;第二类以农历十二月第一或第二个卯日为年;第三类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年。一个自然屯的村民一般同一天过年,年节期三五日或七八日不等。苗年的活动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一是祭祀祖先。家家户户杀猪或宰鸡鸭,烧香放炮,祈年拜祖。二是吹芦笙踩堂。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中青年男女都参加,许多老年人也临场指点。是日,村村寨寨笙歌伴舞,热闹非凡。三是走寨结同年。这是一项很有趣的社交活动。全村男女几十或百人甚至几百多人。带上芦笙,穿上节日的盛装,敲锣打鼓到同年村进行联欢活动,在村前以三曲
融水县苗族民俗
融水苗族自治县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但也有相同之处。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或多或少都有变化,原因是生活富裕了,节日内容增多,往来礼品、红白事礼品、节日供品数量增多、数额增大,但一个民族内部各居住区域也不尽同,倒是不同民族之间有趋同之势,例如,结婚送礼品除了传统的东西外,各民族都有送衣柜、电器、席梦思、摩托车等。下面就分别叙述主要是苗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居住。苗族依山为寨聚族而居,一般小寨10余户,大寨多达500余户。房房建筑多半是曲回廓的吊脚木楼,吊脚楼结构紧凑,不用铁钉,柱连梁,环环相扣,工艺水平很高,楼的两侧建有偏厦,屋顶盖杉皮或瓦片。楼上设走廊,从走廊开
融水县苗族婚礼习俗
在广西融水苗族的婚礼有独特的风俗,一般要经过下述“三步曲”后才算完礼成亲。第一步是“送礼曲”:两人定情时除了互送的礼品(手信)外,在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家里送礼银、鸡、肉、酒之类的礼品。送多少,看家庭富裕而定。结婚请酒那天,女方也送来一担(或几担)蛋品、粽子和糍粑,还有两只头上扎有谷穗的0鸡。男方收下后,将粽子和糍粑分送给客人。这是表示女方过门后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第二步是“抢羊曲”:女方的陪嫁品除了棉被、衣服、衣箱外,还有角上扎有红纸的一只大山羊。送亲是时,由四个未婚女青年牵羊,与挑礼品的一道走出村寨。到了寨边的大树下,男方早已派有结亲队伍,接挑女方的礼品担,并由四个未婚的英俊男青年出来
三江侗乡四月八祭牛节
俗话说得好,“苗坡山上祭牛节,侗乡楼坪赛糯黑”,这是苗江河畔上的苗族同胞和侗族同胞的耳熟能详的话题。每逢四月八,只要你踏行苗江,走到三省坡下,不管是苗村还是侗寨,无论你-到哪,当感到困倦时,只要停下来歇歇脚,当你走进任何一家农户,都会尝到又香又黑的糯米饭和陈酿已久的酸鱼酸菜,再加上两斤重阳酒,肯定会让你感到回味无穷。四月八,是侗、苗两族一年一度的祭牛节,只是祭拜的风俗和方式不一。过节的前一天(四月初七),他们都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过节工作。清早,腊汉(后生仔)约上腊妹(心上人女朋友)一起上山去采黑糯米树叶;中老年人也有分工,男的上山割草,甚至要割那最富有营养的嫩草回家喂牛过佳节;中午,妇女们就在
融水芒蒿节
芒蒿节芒蒿,是苗族人民传说中的一种善良、健康长寿的动物。装扮芒蒿,则是苗族人民欢庆新春佳节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芒蒿节,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在融水安陲乡举行。每到节日这天,前来观看芒蒿活动的人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装扮成芒蒿的后生头戴芒蒿面具,身披芒草,手脚涂黑。化装就绪,随着一声鼓响,芒蒿们从山上狂奔而下,人们不约而同地鼓掌欢呼。然后,在人群中跳起粗犷、豪迈、奔放的芒蒿舞。芒蒿舞不用乐器伴奏,而是敲锣作节拍,节奏明快。舞后,芒蒿们在锣鼓声中,走村串巷,向人们恭祝新年健康长寿。在苗族人们的心目中,芒蒿是正直、友善、勤劳、勇敢、吉祥、幸福的象征。
融水古龙坡会
古龙坡会既是一个集娱乐与商业为一体的盛会,也是传统民族体育运动会,一般在农历正月十六举行。主要活动内容有芦笙赛、踩堂歌、斗马、斗鸟、赛马、舞狮、对歌、鸟枪射击、芒蒿表演等。其中以芦笙赛和斗马最为热烈。届时,除苗族外,附近的壮、侗、瑶、汉等各族群众也都来参加。节期一般为期两天,头天入坡,第二天封坡,如遇好天气则长达三至五天。融水县香粉乡的古龙坡会最为出名,其举办地就在乡政府附近的一块约900平方米的坡地。届时,方圆数十里的苗族男女,拿着芦笙,扛着鸟枪,牵着马匹,打着花伞,穿红戴绿,排着队列从山梁上、村道间、河溪旁朝着古龙坡赶来。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条彩带在飘动。当万人汇集后,整个坡地就成了人的海洋
安陲芒蒿坡会
芒蒿,是苗族民间传说中的娱乐神,是苗族人民勤劳善良、吉祥幸福、健康长寿的寄托。芒蒿节则是苗族人民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安陲乡至今仍保留着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传说古时候,苗山人烟稀少,恶兽猖獗,病疫蔓延,苗族人民深受其害。有个苗族后生决心为民除害,便制作了一副凶神恶煞的假面具戴上,身上披着芒草,手脚涂锅煤,变成“芒蒿”,出没深山和村落,砍杀凶顽,驱赶邪魔,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人畜兴旺,山寨活跃。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芒蒿,正月十七这天,请来头戴怪面具、身披芒草的“芒蒿”欢聚,以此祈求新年平安幸福。每年芒蒿节,随着一声鼓响,头戴怪面具、身披芒草、全身涂墨的芒蒿从山上狂奔而下。在节奏明快的铜鼓声伴奏下
高沙锣鼓
高沙锣鼓:民间击打音乐的一种。因流传于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西鹅村高沙屯而得名。曲目内容广泛,始于缅怀历史,祭奠先祖,后经不断演绎、充实,逐渐发展可表达祭祀、婚嫁、庆贺丰收、庆典等多种表演形式流承至今。共有10个板(曲),分别为:一帆风顺、二度梅开、三羊开泰、四季招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仙过海、久长世界、十全十美。打击变化多端,节奏鲜明,气氛欢快热闹。演奏场面尤为壮观,带有明显福建闽南地区的民俗风格。“高沙锣鼓”历史渊远流长,据其祖谱记载,系源于3000多年前商朝一代忠臣比干的后裔。后由周武王赐于“林”氏。明朝万历年间,林氏家族的其中一分支从福建南靖县迁至广东。清朝期间再转迁到今天
三江侗族款文化
侗款能从遥远的年代一直流传到现在,即使它的法律效用今天已经消失,但作为一种珍贵的艺术,它仍然是侗族文化中一粒璀璨的明珠。侗族合款组织主要分布在湘、桂、黔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区,开始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阶段,它是以地域为纽带的村与村、寨与寨联盟的社会组织,其范围或大或小。“小款”是由一、二十个相邻的村寨组成;“大款”是由若干个“小款”联合组成。[宋]朱辅《溪蛮丛笑》中称“彼此相结,歃血为盟”,“缓急为援,名曰门款”。清代乾隆二十九年的《柳州府志》卷十一说:怀远民间遇有偷盗,即“鸣众集款,不与齿,故里中鲜有敢为盗者”。在侗族地区流传的《从前我们做大款》的款词中,有“头在古州,尾在柳州”的大款。三
融水烧鱼节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高文村,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高文苗寨都会举行传统的“烧鱼节”,众村民欢聚一堂,举行芦笙踩堂、烧鱼、野餐等活动。烧鱼节当日,当地村民从四面八方来聚会,一起观看芦笙踩堂等传统文化活动,烤田鲤、吃野餐,享受丰收喜悦。
融水苗族服饰
在广西融水县周边的苗族多数自称为“dabmub”音译“搭姆”,这一类的苗族衣服以黑色为主调,故又别称“黑苗”。其实就是用蓝靛自己染的石青色布来缝制衣裤,这种布大都是他们自己纺织的,它的色泽与一般的机织布印染有所不同。自染布的制作极为讲究:将织好的白布先蒸一次,然后用蓝靛染色,一般要五洗、五染、五晒,还要用生鸡蛋清来上两次光。布染好后,把布放在青石板上用木椎把它椎平,一般一件衣服的布要锤打好几天。据说这样是为了让布匹更平整、更结实、更有光亮度。这种布光泽透亮呈青黑色,也称为“亮布”,更倍受苗胞喜爱。男子平时所穿服饰与其他支系苗族大致相同。节日盛会,男子穿自制的闪闪发亮的石青色、紫红色的唐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