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绵阳市特产
绵阳市民俗文化
杨氏驱蛇术
清末,邑人杨天理偕友三人游到灌县。一天,他们见一穷汉病倒在街边,便将其扶到旅店,请医生救治,并承担食宿治疗费用。汉子愈后,四人一起呆了两个月,相处融洽。随后,汉子声称要继续游览名山大川,临行前,通过抽签,分别教会三人捉臭虫、捉鱼和唤蛇、驱蛇及疗蛇伤术,就此,杨天理得到真传。回安县后,在茶馆喝茶,他能即兴把蛇唤来;若遇人被毒蛇咬伤,不计报酬多少,也乐意救治;谁家房前屋后有蛇,经他一驱,以后就再见不到了。经父传子,子传子,一直传到现在。杨氏疗蛇伤术人人称奇,毒蛇咬伤了,不用打针,不用输液,不用上药,一般只需穴位按摩、推拿排毒,即可治愈;治愈率达100℅,无后遗症,无并发症。传承人还会唤蛇、驱蛇、玩
草纸制作技艺
草纸,又称土纸。《安县志》(91年版)记载:“安县生产土纸已历时数百年”。旧时,草纸上品多用于点火与保存火种;粗纸用于包装,如包盐、糖果、包中药等,还用于祭祀,做焚化品;粗纸壳制成盒子,可装衣服、鞋帽等物,也有人用于制造纸壳、纸板;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用于祭祀。民国年间,河清、花荄、永安等地办先后办有多家草纸生产作坊。2008年,全县仅有桑枣仍有土纸生产作坊;此外,沸水镇三合村尚有十年内乱期间大集体留下的草纸生产遗址——料池。生产草纸的主要原料是嫩竹、黄篾和毛竹;若要生产粗纸、粗壳纸,还须稻草、蓑草和麦草(为降低成本、增加品种,草纸作坊一般都要生产粗纸、粗壳纸)。此外,还须生石灰、草碱用于竹料、
岐伯行乡会
歧伯行乡(又称医祖行乡),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活动和民间文化活动。歧伯是中医药始祖、与炎黄二帝同时代的历史人物,曾与黄帝共论人的养生之道,他对黄帝提出的1088个医药题目,作了系统、科学地解答。后人以此著成中华第一部中医学的巨著《黄帝内经》,歧伯乃古“歧舌国”人,作为歧伯故里的人民敬歧伯为“药神”,发生瘟疫流行时抬着歧伯神行乡游,便可消除瘟病,故又尊他为“药神”。“歧伯行乡”从古至今习已成俗为传统民俗活动。(农历)三月十七日是歧伯的生日,而又是歧伯故里的“中医会”期,也就是歧伯故里龙潭民众的传统会期,要举行“歧伯诞辰庆典”和“歧伯行乡”的民俗文化活动,但凡药神行过之地,草木皆药、
梓潼木刻、年画
梓潼木刻、年画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文昌帝乡绵阳市梓潼县境内及周边县、市、区的一种传统艺术。分布于梓潼县境内及周边地区文昌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括文昌经诰、诗文、戏剧、音乐、医经、建筑、雕塑等。还包括了文昌绘画即:文昌雕板木刻画、壁画、年画梓潼年画线条流动稳健、工丽古朴,画面圆润雅致,设色少但色彩厚重;且颇具节奏感,总体风格简率、质朴。文昌剪纸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二者主要以文昌神话传说及梓潼地方故事为主。具有其它地方或其它类型画不可替代的主题特征。艺术价值:文昌木刻画、年画历史悠久。文昌木刻画已有1000多年历史,存世数量也较多,至今仍有大量刻板存于七曲山大庙文物室,其用笔简约,工艺精细;梓潼年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玉米酒传统酿造技艺)
玉米酒又称改乏汤,砸酒是羌族一种庆丰收、婚嫁、红、白喜事、祭祀天神、山神,祈求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节日都围坐篝火旁喝起自治的纯羌山玉米酒(砸酒),载歌载舞,以释解出一天的劳累迎接第二天的黎明。玉米酒在羌族人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饮品,羌人一天三饨吃饭都喝酒。无能是上山砍柴,下地干活都适量喝酒,一是:提神助兴;二是冬天健身活血,使血液循环,以祛寒暖身,男女皆益,是羌人的一种神秘的酿造制作法,多用竹筒和土瓦罐盛装,在羌族人的庆典桌上那动听的羌歌,精制的文艺表演,那种热情与豪放使人如痴如醉。玉米酒源于古羌人的原始羌族传统酿制,反应了古羌人屈从于自然思想
羌族婚俗
结婚有“女花夜”、“正宴”及“谢客”三道仪式。“女花夜”,由女方备咂酒两坛招待前来庆贺、送礼的客人,男女各一坛,大家跳舞、唱歌庆贺。“正宴”即娶媳妇,男方备花轿前来迎亲,新娘穿着特制的红嫁衣,脚穿由家嫂做的红绣花鞋,由其亲兄弟送上花轿,新娘手蒙脸而大哭,有的哭得悲悲切切。父母将平日为新郎做的鞋、袜等塞进嫁妆,让女儿带到男家。拾掇停当,乐队吹起唢呐相送,送亲者背起箱子,抬起柜子,热热闹闹送新娘出嫁。到男家村寨,全寨人齐集寨头,迎接新娘。到了男家,要给伴娘和牵马人少量下花轿钱。下轿后新郎在门口撒把米于地下,厨师提只雄鸡,宰杀后洒鸡血于大门上,以避邪煞之意,新娘新郎即刻进门抢坐上席。新郎新娘入洞房后
大禹祭祀习俗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向藏东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最主要的羌族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它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全县幅员面积2869平方公里,距省会成都市160公里,辖3镇17乡,总人口16.1万人,共有羌、藏、回、汉等18个民族,其中羌族9.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9%.。据文献记载,现存遗迹印证,专家学者考证,民间习俗传承,北川是古代治水英雄、华夏文明的奠基者、羌族的祖先大禹的诞生地。大禹的不朽精神、传统美德、深邃思想、卓越贡献令世代人民景仰膜拜。翻开北川的历史,封建帝王时代在北川(原石泉)为官者,都十分重视对大禹功德和精神的宣扬。表现为广建禹庙,每至春秋及大禹
北川口弦音乐
口弦是羌族妇女专用的简单乐器,用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一种青竹制成。口弦音色独特,深受羌族妇女喜爱。弹奏时,右手将口弦置于两唇,左手扯动麻线,竹簧即发出声音。口弦弹奏十分讲究,通过一侧的麻线拉动产生的震动来传音。音律的改变全靠演奏时扯动麻线的力度和舌头触及簧片的位置以及口型的大小、口中气流强弱来决定,弹奏难度大。
文同传说
文同(1017—1079)是我国北宋时期被誉为“胸有成竹”的著名诗人兼书画家,也是名垂青史的循官良吏。“文同传说”项目具有真人真事的特点。因此,除了已经历史形成而流传民间的传说外,应包括文同生平事迹和辉煌业绩—指他传世的大量诗(860多首)文(238篇)以及书画作品所承载的有待开发的不可胜计的动人故事;也涵其在故乡永泰盐亭各地(乃至其历经历官之地)的遗迹遗存轶事轶闻的长篇史话;还应包括其人其事在故里乡县流风遗韵所体现的闪亮人文精神的种种说词。是故内容十分丰厚广博,开拓潜力很大。文同故里永泰乡地处盐亭县城东北60里的富驿片区场镇之南,系大剑山南脉嘉陵江、涪江分水岭上,属中浅丘地带。战国时期为(东
藏丝洞的传说
藏丝洞位于盐亭县南龙泉乡金龙寨西侧石马沟石岩上,距龙泉乡(古龙凤场)2公里,距盐亭县城33公里。藏丝洞开凿于悬崖式山体一面,与地面成垂直状,洞口距地面7.9米,洞内开凿形状基本呈“D”字形,于石壁中间凿有一个圆形洞口,又将一个洞分为一大一小的两个洞,而两洞之间又可以互通。右石洞长9米,宽5米,高3米,洞底有11个体积约1立方米的长方形石坑、每个坑都刻有姓名,如王聘、王洪、王现等,洞口左壁上刻有“保密有功、泄密有罪”八个字,石壁上刻有“凤姐二月十生”六个字,是篆刻后用土红填写的,特别醒目。左洞也有一个进口,它与右洞之间有一个水桶大的圆洞,人可躺着来往。左洞只只有右洞一半大,洞底部有5个石坑,壁上
腰梆
“玉米林里敲梆梆,吓猴子的。”这句在羌民中广为流传的话表明了腰梆的来由。传说在远古时候,羌民居住高山,以玉米为主食,但时常有猴子、野猪、狗熊偷食玉米。当时没有-,羌民们便砍下棕树,将中间掏空,挖一个宽约1厘米、长约30厘米的方形口子做成梆子,手拿一根30厘米长的硬木棍子,把梆子挎在腰上,一到天黑就到玉米林里去敲。一边敲打一边吆喝。“吓猴子”的腰梆仅仅在北川漩坪流行,何时转化成一种表演艺术,一直没有可供考证的资料。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农闲时,漩坪羌民们就聚会在一起敲打腰梆作为娱乐。在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节奏和步伐,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民间文艺。据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工作者调查考证,
糖画(盐亭)
盐亭县糖画产品属地位于绵阳市盐亭县最南端,西充、射洪、蓬溪四县交界的金鸡镇,距盐亭县城72公里。属中丘地貌,土质肥沃,保水性强,日照期长,岭、谷、坡、坝中桑树成片,栽桑养蚕是乡民的支柱产业。金鸡镇是黄帝元妃嫘祖的出生和归葬之地,交通便利,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糖画,即以糖作画,用熬煮后的糊状液体糖在大理石板上画人画物、画花草、画龙、画凤、画虎、画山、画水,顷刻便成,糖画不但有观赏的美感,还有可吃的美味,是儿童最喜欢的食品之一。盐亭糖画是段氏家门的祖传,传单不传双,段仕义便是现在唯一的传承人。糖画具有形美、味美的艺术性,还具价廉物美的价值观。“一元钱买条龙,又好吃又好玩”,花钱少、买得起,男女老少
羌族山歌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向藏东高原过度的高山峡谷地带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羌族最主要的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全县幅员面积2869平方公里,辖3镇17个乡,总人口14万人,共有羌、藏、回、汉18个民族,其中羌族9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6.9%,占羌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北川于北周天和元年建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在封建社会,长期由当地土司管理。2003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羌族民歌歌词结构多以七言四句为主,浓烈的劳动生活气息,鲜明的劳动人民形象和赋、比、兴的创作手法,生动的语言,歌唱的韵味·都体现在歌词之中。如:“唱起来嘛唱起来,莫把山歌凉
蚕姑庙会
蚕姑庙会是以始蚕兴衣的发明家、黄帝元妃嫘祖即蚕姑为主题,以桑蚕文化、丝绸文化为依托,以嫘祖故里众多的蚕姑庙为场地,由地方人民兴起和形成的群体性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并在古今的流传中已约定成俗。蚕姑(嫘祖)逝世后,故里盐亭的民众为缅怀蚕姑首创栽桑、养蚕、抽丝、编绢、制衣,开启人类衣着文明的伟大功绩,不忘人文母祖造福后代儿孙的洪恩,便在地方的蚕姑庙、丝姑庙、先蚕庙、嫘祖庙、蚕神庙于农历二月十日蚕姑的生日举办蚕姑庙会。蚕姑庙会基本情况是:-祭祀蚕姑、行三献礼、献三牲五果、献红鞋、烧高香、燃大蜡烛、虔诚礼拜后开始蚕姑出巡的-活动。还有四方成群结队的蚕农们,到蚕姑庙烧香、朝拜、还愿、许愿、祈求蚕茧丰收。蚕姑
竹琴
竹琴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曲艺,缘于商朝,一般在茶馆演出,很能反映四川的民俗文化,地方特色很浓,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唱腔又很优美,深受百姓欢迎。四川竹琴又称为道琴(情),初为道士劝善说道的古老艺术。以竹筒鼓、简板和碰铃伴奏演唱。民国初年始称为竹琴。其表现形态为:一般由一位艺人自打自唱,也有四五人一组座唱的。竹琴内容以说唱历史故事、历代英雄、好人好事为主,其表现内容包罗古今故事,世态百相,表现人性的七情六欲,抒发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既叙事又抒情。其唱腔有十五腔,十五调,抑、扬、顿、挫,委婉激越;道白有九种技巧;琴板伴奏有四十余种板眼(曲牌),悠扬清脆,悦耳动听,独特地传递出唐宋韵味(演唱唐诗宋词
金钱板(三台县观桥镇)
“金钱板”又名三块板,以楠竹(或往竹)制成,板长九寸,宽一寸,略厚,击板发音纯正。演唱人左手执二板下端,右手执另一板下端,二板上端张合击节,一板在二板上端配合节奏加花,即可打出各种不同的节奏和音响。金钱板在流传的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板法,称作“简板”和“杂板”。“简板”重道白和唱腔,“杂板”重板法,表演前一般都要先亮板,一为展示板艺,二为吸引听众注意力。金钱板多系单人表演,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十字句、字句可缩减。演唱中,拖腔随内容出现,唱腔多是根据川剧高腔的《归纳袄》、《富贵花》演变而成。金钱板讲究“唱”、“打”、“做”。“唱”,是指唱腔;“打”,是指打板;“做”,是指表演。早期的金钱板表演称“摞地
评书(三台)
凯河镇吴国柱表演的评书是典型的川渝评书流派,属文武兼有的评书擂带黄曲艺类别。评书的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现雏形,孔子的得意门生孟子应是最早的评书表演者。相传到唐朝,某说书人给皇帝、众大臣谈古论今,因时间长而皇帝睡去,而大家不敢惊醒。后皇帝赐物给说书人,如见皇帝欲睡,即以物醒之,也就是现在的醒木。历经宋、元、明、清到民国。解放后,评书得到振兴,20世纪50年代最兴旺,十年文革给评书表演以沉重打击,改革开放又获新生,90年代末到今日趋衰落。四川评书早在明、清时期即传入川北各市县,并得到不同的发展。民国时期就出现过川渝评书艺人八大金刚,三台县金石镇评书艺人尹东平就是当时的八大金刚之一。评书传人
建筑石雕
石雕亦称“石刻”,是中国古代的石雕、陶雕、木雕、铜雕、泥雕等五大传统雕塑之一,有着辉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它是原始先民谋生的手侧面,并且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殿现形式。论其特点可分为两类:一类书面充盈,紧凑饱满,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富于装饰性;另一类书面简洁大方,疏密相同,构图大势开合,如同收画艺术,且以浅浮雕、线雕为主,擅长用光线是非曲直亲筋物。石雕艺术表现形式自始至终受到材料特性和实用性的制约,其特点为:“因材施艺,刻法嬗变”。狮子雕刻,在石雕中算得上是专门的题材,石雕狮子与淡雅的砖雕、华美的木雕狮子相比,因材料相宜,形象高大、坚实,显得别有气派,它是民间艺术家们经
木刻、木雕.书版(三台)
木刻木雕工艺是指以雕刻木料分类的民间美术,通常也指用木料雕刻工艺品的一种技艺,一般选用质地细密柔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椵木、桦木、楠木、樟木、柏木、银杏、红木、梨木等树种。从纵剖板面刻制叫木面木刻,用横断面刻制叫木口木刻。以凸线为主构成黑多于白画面叫阳刻,以凹线为主构成黑多于白画面叫阴刻。也有阴阳相间画面的木刻。运用多块木板套印出两种以上颜色的叫套色木刻。按颜料性质又分为油印木刻和水印木刻,采用绘刻、印进行刻制的叫复制木刻,由作者自画、自刻、自印的叫创作木刻。三台的木刻木雕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推到唐代。《猗觉寮杂记》载:“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古梓州今三台唐代是与成都
三台剪纸
剪纸艺术是汉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是一种艺术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唐代剪纸已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