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益阳市特产
益阳市民俗文化
益阳弹词
益阳弹词是湖南民间说唱艺术中别具一格的曲艺形式,也是益阳的主要曲艺曲种。益阳,地处湘中,资水下游,洞庭湖滨,历来就是资水流域及洞庭湖滨各县物质集散地,誉称鱼米之乡。因经济活跃,文化繁荣故此冠以地名为曲种名称益阳弹词。在清咸丰年间,已广泛流传于益阳、沅江、南县、桃江、安化等地,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益阳弹词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道白与唱词、唱腔曲调和演唱程式,成为形式独特、采用湘语系益阳当地口语词汇说唱的地方曲艺。益阳弹词历史悠久,表演形式独特,地方色彩浓厚,对丰富和完善湖南乃至中国曲艺史,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发掘、抢救、保护益阳弹词,对全省的精神文明建设,丰
梅王的传说
梅王的传说,源自湘中梅山地区,主要流传于梅山中心地区的安化梅城镇、仙溪镇、大福镇、清塘铺镇、高明乡,辐射到了宁乡县、涟源市、新化县等周边地区。梅山是湘中一块广袤的土地,宋史载:“上下梅山,其地千里,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按此,梅山以安化为中心,包括周边新化、涟源、冷水江、新邵、隆回、绥宁、洞口、辰溪、溆浦、石门、宁乡、桃江等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地方。民间有上梅山(新化县)、下梅山(安化县)之说,还有“上峒梅山上山打猎,中峒梅山掮棚放鸭,下峒梅山打鱼摸虾”的三梅之说。安化历史悠久,境内东周古村落与旧石器遗址的相继发现,证明距今1.5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安化为
益阳花鼓戏
益阳花鼓戏,俗称益路花鼓,历史悠久,影响很大。每年举办花鼓戏汇演成了展示益阳花鼓文化的名片。在传统文化日益淡出人们视线的今天,益阳花鼓戏仍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它以其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深受家乡百姓欢迎。不论红白喜事,都喜欢请剧团唱戏。年节农闲、宗祠结社、开业庆典都要请上几台花鼓戏,平时宴客酬宾的乐队也少不了来上几段。特别是近几年春节,人们不再满足于放鞭炮、打牌,有的富裕人家便请上花鼓剧团到镇上村里唱上两天。老人小孩聚在一起看戏,既喜庆又文明。花鼓戏的题材,大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般情节简单,而且十分平民化,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的喜爱。花鼓戏表现的主题一般都是积
益阳小郁竹艺
益阳市地处湖南省中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市人口460万,面积12144平方公里,境内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所以竹类资源十分丰富,其蓄积量达15亿株,在全国排名第二,1995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楠竹之乡”。益阳人民很早就利用本地丰富的竹子用小郁工艺来制作各种用具,从益阳南县涂家台出土的新石器大溪文化遗址中的文物中可证明益阳小郁竹艺的历史已有六千余年,明初即成行业,清道光十二年开始出口英、法等国,近百年在国际、国内的各种展览会上获金银奖八十余次。从1963年到1989年益阳小郁技师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先后有68人次去亚、非、拉、欧等十六国家传授小郁竹艺。益阳地方政府也在1993年至199
益阳虾子起拱
益阳虾子起拱,又称“耍虾子”,属民间传统体育与竞技项目,史称“舞虾”。史料记载,舞虾约起源于汉代。魏人孟康所注《汉书·礼乐志》曰:“象人,若今戏虾鱼师子者也。”(古以“师”代“狮”。)史料见董锡玖、王克芬著《唐代舞蹈》“太平乐”部分。益阳虾子起拱,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耍虾子”,是否起自汉代或魏晋,已无可考。但是据《益阳县志》载,魏晋时期,县境人口日增,农耕渔猎之业有较大发展。依山面水而居的益阳先民是很有可能像魏人孟康所记述的那样“戏虾”而娱的。因资水洞庭之域,是盛产鱼虾之邦,虾子多更有可能模拟其形体舞而戏之。另据正在流传的地域益阳市赫山区黄泥湖乡虾子起拱-传人、已年近70岁的鲁运生口述,其曾祖父
南县地花鼓
南县地花鼓是汉族民间舞蹈,有“对子花鼓”、“竹马花鼓”、“围龙花鼓”等多种形式,多为一旦一丑的对子花鼓,两旦一丑的三花鼓,也有男女成双的四、六、八人花鼓。地花鼓表演内容大多是劳动和爱情生活,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和人物的曲目。恭贺祝福之类的花鼓演唱大多为即兴创作。南县地花鼓主要流传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及周边地区,各地的地花鼓多元一体,既有共性,又有地方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样式。南县俗有“地花鼓窝子”之美誉,南县地花鼓是其境内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南县地花鼓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南县地花鼓起源于清代嘉庆三年(1796年),是在民间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的
桃江瞿峰手工米醋
桃江米醋的酿制方法由瞿峰山瞿公所传,所以又称瞿峰米醋,是唯一采用天文历法,利用春夏节气阴阳的转化自然搅合生化的纯天然米醋。与传统米醋相比,不需要添加任何酒曲红曲或糖化酶之类的原料去发酵,直接利用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和当地水质经一百多天自然搅拌而成。所以这延续千年的手工米醋,它不仅仅是调味品那么简单。在古代民间,醋是维系着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民健康的不可缺少的生活物质。只是如今人们很少去研究中国的传统米醋文化,没有在醋这方面引起重视,去深入研究,以前做为药用的米醋,随着各种现代工业醋的蓬勃发展,使古老的米醋文化尘封了它真实的面目,如今仅被人理解当成了一般的调味品。
双桡龙舟
双桡龙舟,起源于湖湘人民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种文艺表演和竞渡兼备的水上体育项目。龙舟是两层人划桨,坐着划的叫坐桡,站着划的叫插桡,还有吹唢呐的、击鼓鸣锣的、放铳的、掌舵的,一艘双桡龙舟少则几十人,多的可容纳140余人。1996年在汩罗举行的国际龙舟表演赛中,叶家河村双桡龙舟荣获第一名。
兰溪山歌
兰溪山歌,原是劳动的号子,既反映劳动生活,又有打情骂俏的爱情故事。清代枫林桥建成后,五月初五和十五定期在桥驳岸对唱山歌,其曲牌有60多种,分高、平、低腔,板式、唱法众多,群众自编自唱。1956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反映枫林桥民俗风情的山歌《绿鸟姐绿肚皮》风靡全国,一直流传至今。
梅山剪纸
梅山剪纸是以梅山文化为底蕴的在益阳安化地区流行的民间剪纸艺术的总称。其代表是以生长在安化县仙溪镇光明村的剪纸艺人向亮晶提供的剪纸资料为佐证,反映了益阳市近代剪纸活动状况,益阳市政府2009年通过相关专家论证,确定该生存状态的剪纸艺术为益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命名为“梅山剪纸”。“梅山剪纸”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传统生活中它主要表现在:祭祀活动、婚礼庆典、重大节日、寿诞、生育、鞋花样、生活装饰、生活娱乐(影子戏)这些方面,梅山剪纸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是当地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清·嘉庆十六年《安化县志》记载:“梅山地区土俗淳古,其俗多慷慨”在梅山巫教活动中需要用土纸剪成各种桃符、纸
麻香糕传统手工技艺
“中华老字号億昌麻香糕手工技艺”是一种古老的糕点制作技艺,该技艺传承至令,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产生于1821年,主要利用洞庭湖区深水糯米、芝麻、庶糖为主要原材料,通过十多道制作工序加工而成,产品薄脆香甜,酥松可口。“億昌麻香糕手工技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独特、底蕴深厚。“億昌”麻香糕是中国糕点食品行业中工艺较复杂、加工时间较长、工序较多的一种糕点;先后经过糯米炒制、制作糕粉、糕粉吸潮、炒芝麻、制麻屑、制泡糖、擦粉、装盆、压眉心、打糕、蒸糕、切糕、摆糕、烧糕、齐糕、包装等十六道主要工序组成(细分24道)麻香糕所用的原材料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糯米是利用洞庭湖区深水黑泥糯米,这种糯米香味浓,粉白质嫩,
千两茶制作技艺
湖南安化是千两茶的原产地,当地茶农在百两茶的基础上,独创出千两花卷茶,至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安化千两茶(又称花卷茶)”,最早出现在清朝同治年间,千两茶制作工艺独特,采用正宗上等安化黑毛茶原料,经蒸、踩、捆、压等数十道工序加工而成,其形如柱,老秤重一千两(约合36.25公斤),俗称“千两茶”。为所有茶类当中最大的单体茶。千两茶制作技艺是人类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8年6月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制千两茶的原料是做工纯正的二三级安化黑毛茶。茶树长于阳崖阴林,安化崇山峻岭,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于茶叶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境内广布的云台山大叶是中国有
益阳大鼓
益阳大鼓是出现于明末清初的一种新兴鼓书样式,它是汇集当地的山歌、孝歌等民间音乐演变而成的一门新的演唱艺术。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当时的新城地区的说唱艺术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一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演唱艺术形式。益阳大鼓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这种遗留下来的“益阳大鼓”开始在万和、天河口、新城、殷店等地迅速崛起。到1977年,被当地文化部门重新进行搜集整理,对演唱曲调以曲谱形式固定下来,被《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收编,为我国说唱艺术增添了一朵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之花,使这一濒临失传的曲种完整保存下来。根据现在所能了解到的资料证实,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的益阳县,
益阳竹编
益阳市地处湖南省中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市人口460万,面积12144平方公里,境内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所以竹类资源十分丰富,其蓄积量达15亿株,在全国排名第二,1995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楠竹之乡”。小郁竹艺是一种采用直径5公分以下的刚(麻)竹为骨架、毛竹为部件加工成各种器用具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主要由选料、下料、烧油、郁制等三十多道工序组成。益阳人民很早就利用本地丰富的竹子用小郁工艺来制作各种用具,从益阳南县涂家台出土的新石器大溪文化遗址中的文物中可证明益阳小郁竹艺的历史已有六千余年,明初即成行业,清道光十二年开始出口英、法等国,近百年在国际、国内的各种展览会上获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