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金华 > 义乌市特产
义乌市民俗文化
拉线狮子
拉线狮子清康熙年间,赤岸镇尚阳村毛姓太公,受提线木偶影响,试制垃线狮子。清雍正年间,拉线狮子的民间艺术表演,发展到尚阳村、毛店村、倍磊村。拉线狮子表演时,多只狮子(三到九只)安装于一个长1.8米,宽1.2米见方的狮子房内。下方配有二根木杠,分别由四位壮汉扛在肩上。狮房上方,装有一根六米长的木制臂杆,向前延伸,顶端挂一彩球。狮子的头、颈、四肢及脊梁等处,都装有“拉线”,每根拉线,都由专人负责拉动;每只狮子或上或下,或前或后,都由拉线人所拉线的长短距离所决定。由乐队中的一声先锋唢呐声当号令,扛着狮子房的壮汉,马上停住脚步,同时用“担柱”垂直将原来扛在肩上狮子房顶牢。狮子房里的每只狮子,在乐队乐曲的
义乌拉面传统制作技艺
义乌拉面传统制作技艺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面条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融营养、美学、史学于一体,形成东方食品中一支不可忽视的主流食品,各式面条约500多种,是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的“手工拉面”更具独特的人文价值。相传北宋宣和元年,宗泽仕职南京,被人诬陷,削职闲居在镇江时回家乡义乌体察民情。他便服布履,轻车简从,行走在县前大街。时值中午,饥肠辘辘的宗泽见金山岭下有一刚开张的面店,即信步入内而坐。然久等不见面食上桌。宗泽起身往后厨一瞧,见掌厨双手牵面,不得要领,面条寸寸而断。宗泽多地任官,走南闯北,政事军务之余常常亲自下厨为老弱病残之兵民烧制而食,以示慰抚。今日一见,遂上前手把手教之。经宗
义乌造木船技艺
义乌造木船技艺手艺人的廉价,辛苦意味着传承人的缺失,尽管木船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但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浮躁,义乌船的制作工艺不被认可,因此,对于它的传承,很有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随着工业的发展,塑料制品的日益增加,渐渐的,水面上的木船开始被塑料船所取代。因为塑料船的轻巧,,易于批量制作,且在制作时间上大大缩短,虽然质量方面不如人意,容易破损老化,但是价格十分便宜。义乌船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只有塑料船,还有大型铁船机械因它的坚固耐用节省人力特点,水泥船快速方便的特点都在遏制着木船的发展。传统的义乌船制造工艺现仅存于前流村,位于义乌市江东街道的南边。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南接广东、福建;北连上海
杨梅干制作技艺
杨梅干制作技艺李时珍说:据王性之《挥尘录》载,稽杨梅为天下之冠,童贯苦于脚气,听说杨梅仁可以治,郡守王嶷便送了五十石,童贯用后便好了。取仁法:用柿漆拌核而晒,核会自己裂。杨梅,为杨梅科植物杨梅Myricarubra的果实。又名龙晴、朱红,因其形似水杨子、味道似梅子,因而取名杨梅。杨梅是中国特产水果之一,素有“初疑一颗值千金”之美誉,在吴越一带,又有“杨梅赛荔枝”之说。杨梅果实色泽鲜艳,汁液多,甜酸适口,营养价值高。二月开花结果。果子的形状像楮实子。五月才成熟,有红、白、紫三种颜色,红的比白的好,紫的又比红的好,因为它肉多核小。《本草纲目》亦说:杨梅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颗大而核
炭精画技艺
炭精画技艺炭精画,又称擦笔画,是以炭粉为颜料,用特制的毛笔为绘画工具的一种民间美术。其独特的干粉揉色运笔技法比素描更细腻,具有丰富的色调层次和细腻逼真的效果。甘肃大地湾新石器时期大型建筑遗址的房屋内白灰地上的木炭画,被考古专家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这也是炭精画的雏形。清代末年,照相技术传入中国,炭精画画像也随之进入人们的生活。民国时期的著名年画大师郑曼陀(1888~1961),早年在杭州成立画室,为人画炭精画像。民国三年(1914年),他为审美书馆画创作了第一张月份牌画《晚装图》。开创了擦笔水彩技法,这一技法是先使用炭精粉给画像施以朦胧的明暗关系,然后再加上水彩渲染,这样出来的画画面生
义乌鸡毛换糖文化
鸡毛换糖是指在那个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最早的鸡毛换糖,形成于我国的浙江省义乌地区,得名于其所卖的糖饼,卖糖人肩挑糖担,交易时用锤子敲打糖刀,把饼糖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地卖,因此称为“敲糖担”,这一群体也称为“敲糖帮”。义乌鸡毛换糖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宋代,到了明代,人多地少的义乌,货郎担迅速发展,明中后期,随着戚家军“义乌兵”的崛起,其返乡者推动货郎担的兴起,操此业者越来越多。清代,更先进的制糖技术引进,义乌糖坊迅速发展起来,鸡毛换糖逐渐成为货郎担主要模式。至乾隆(1736-1795)年间,全县鸡毛换糖已约有糖担万副,并
游览亭陈氏孝文化
游览亭陈氏孝文化义乌古称“乌伤”,建县于公元前222年,属会稽郡,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里孝文化历史悠久、氛围浓厚,其地名来源就与孝文化息息相关。旧《义乌县志》记载:“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以游览亭南陈后主陈叔宝后裔为代表的义乌陈氏,以孝立家、治家,弘扬、传承义乌陈氏孝文化,先后涌现出了陈侃、陈侯周、陈承元、陈震之、陈万年、陈关茂等远近闻名的孝文化传承者。义乌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处金衢盆地东部,东邻东阳市,南界永康市、武义县,西连金东区、兰溪市,北接浦江县和绍兴的诸暨市。婺州八县皆通义乌,至省会杭州百余公里。
青岩傅村迎朱相公
青岩傅村迎朱相公江东街道青岩傅村朱相公殿,位于泽山兰盆山下。一字三间,东为中风山公祠和三五义仓。西为路,殿前是大戏台,殿内主要供奉朱相公人像。青岩傅的朱相公传说是贩卖私盐,说他有十个结拜兄弟,钱三相公和钱瑁相公也在其内,青岩傅从民国起,每逢农历正月十四迎朱相公,前有牌灯、堂灯、铜锣、锡制五宇开道。又有淸道旗、龙虎旗、蜈蚣旗等随后,场面十分壮观,村内设有二十多个香斋。每逢干旱之年,就和土地爷爷一起抬到村西的二株枫树处祈求雨露,据说还很灵验,有一次在和铁瑁相公夺雨中,曾用铜锤把铁瑁相公的一只手敲断,后来铁相公的那只手屡塑不成,这是后话。传说朱相公在卖盐时,对老百姓十分热情,有求必应,并不会缺斤,买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是指该堂汤剂、散剂、丸剂、膏剂(内服和外用)等传统炮制技艺,尤以丸剂和膏剂的炮制技艺最为著名。该堂的玉屏风少儿清膏、祖传秘制疔疮膏、传统手工泛丸、传统中药穴位敷贴等中药炮制技艺也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浙江省义乌市建制已有2000多年,名医辈出。义乌人元代朱丹溪、明代虞抟、民国陈无咎被世人誉为“义乌医家三溪”,三溪堂就是在这种浓厚的医药氛围下诞生。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主要源于陈无咎(1884-1948),义乌黄山人。他运用解剖、生理诸原理研究《内经》、《难经》、《金匮》等医典,享誉江南,并自制中药丸剂,为三溪堂的中药炮制技艺奠定了基础。骆虞廷(1896-1975),
朱丹溪中医药文化
朱丹溪中医药文化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义乌赤岸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医理并通的医学巨匠”。在国内,其创立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四伤学说,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内容,并有“杂病宗丹溪”之说。另外,其所创制的大补阴丸、延寿丹、越鞠丸、保和丸、二妙散、左金丸、虎潜丸、上中下通用通风方等方剂,时至今日,仍为临床所常用。其强调的未病先防、保护正气、注重心理调摄等,仍影响着当代人的养生。在国际上,朱丹溪中医药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公元15世纪,丹溪学说传入日本,发展成为日本汉方医学最早的流派“后世派”,指导汉方医学达三百年之久,朱丹溪被尊称为“医圣
义乌漆画
义乌漆画1、义乌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农民,为了美化自己的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漆艺,有精美的木雕花床、门窗家具、牛腿都用传统大漆制作。民间漆艺一代一代的传承至今。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发展,义乌广大农民普遍富裕起来,衣、食、住、行的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精神文化生活自娱自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舞笔弄墨成了他们抒发心声的交流方式。一九八七年,十几位油漆工匠和农民画家、美术爱好者,在省、地、市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上溪职校开办了第一届漆画培训班。作者虽然不具备严密的技巧和漆画的创造能力,但特有的地方文化、生活积累和社会境
义乌红糖制作技艺
义乌红糖制作技艺红糖,是义乌著名的三大土特产之一。用竹蔗(青皮糖梗)为原料,用木车牛力绞取蔗水,铁锅煎熬制作而成。1989年《义乌县志》118页载,本县种蔗历史悠久,面积、产量居全省首位。所产红糖久负盛名。距今已近400年的历史了。据考证,清康熙《义乌县志》、雍正《义乌县志》均有蔗糖。清顺治年间,佛堂燕里村第五代传人贾惟承引进种蔗制糖之生产习俗。民国18年(1929年),义乌黄培记号生产的红糖在西博会上,就荣获特等奖。用牛力木车绞糖的方法一直延续至上世纪70年代,而用古法铁锅煎熬制糖的生产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只是在锅灶上从古老的五口梅花灶改为七至九口的一字灶)。
义乌剪纸
义乌剪纸剪纸文化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镂空的艺术。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发挥着重要的民族历史记忆的功能。2009年,中国的剪纸已经被评为教科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义乌旧时的农村,有一些女性会剪枕头花、鞋子花,图案精致、手法细腻,流传甚广,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是世代相袭而传承下来的。义乌剪纸艺术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对义乌文化与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并开发了民间手工艺剪纸的专业生产企业、磁性剪纸、剪纸服饰、剪纸装裱等项目。2012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展示活动于德国当地时间7月12日19:00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义乌剪纸精品参加现场展览、演示和授艺。2
义乌白酒酿酿造技艺
义乌白酒酿酿造技艺甜酒酿又叫白酒,或甜白酒,皆因为酒的颜色是白的,至今还有几户农户在加工甜酒,在城区街头出售,或供应饭店宾馆。甜酒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牢牢把好质量关。酿甜白酒少不了药引,一般采用红花蓼制作。把红花蓼的花洗净,捣烂,和上米粉等物,捏成小球状,晒干,就可储存,制作甜酒时随时可以取用。制作甜酒酿首先选用上等糯米,绝对不能有壳,米烧成饭,熟而不烂,用清水淋散后摊凉后,即撒上甜酒酿。然后搅拌均匀,装入桶内,马上用棉被之类东西严严实实盖住。二十四小时后揭开遮盖物,酒香扑鼻,谓之原汁酒。即甜酒酿。装入一次性纸杯或碗中,中间弄个通气孔,就可以挑出去卖或自己食用。甜酒乃夏令时义乌民间的饮品,深受
义乌糖烊制作技艺
义乌糖烊制作技艺“糖烊”是义乌的方言,是用粳米和义乌正宗红糖组成的一种甜点凉食,作为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糖烊伴随着义乌的红糖史出现,每年的七月份才能吃到一次自制的糖烊。主要材料:粳米、红糖具体操作流程:用粳米浸泡3个小时,捞起来用清水淋清,用石磨把湿米磨成米浆,米浆的厚薄要掌握得当,再把正宗的义乌红糖煎成糖浆倒入米浆桶内,充分搅拌再过筛网过滤,把蒸布摊在蒸笼上,然后用桐勺把米浆勺进蒸布上盖上锅盖,大火加蒸一个小时,然后起锅,把蒸笼的糖烊倒入米筛或者竹匾上晾凉划块即可。
义乌麻糍制作技艺
义乌麻糍制作技艺“麻糍”是用糯米和义乌正宗红糖手工制作成的一种甜点面食。主要材料:糯米、红糖具体操作流程:精选糯米浸泡,温度高时温泡时间少一点,温度低时浸泡时间延长,用浸泡过的糯米放入木质的饭蒸,用柴火蒸熟,倒入石臼,用木锤捣成成面团,然后把面团平铺在木板,厚度为1厘米左右,乘热撒上红糖,芝麻,做成长约20厘米,宽约8-10厘米的长方形,把有糖和芝麻的这一面折中间,即可食用。“麻糍”味道极佳,既甜既香,且食后长时间充饥。
义乌根雕艺术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是根雕艺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义乌根雕艺术采用自然根材抽象美的形态来表达作品的神似,尤能以因材施艺、巧借天然来呈现大自然的奇与巧,充分利用树根自然生成的形态,把根材的凹、凸、残、瘤、畸、朽、节、纹、疤、须、皮、色等奇妙的自然立体效果,以独特的自然造型,刻划入微的巧妙安排,创造出根的生命状态,野味浓烈、粗矿淳朴,精细幽默、造就神奇的艺术瞬间。
义乌木活字印刷术
木活字印刷术木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现实遗存。从北宋布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至今,已近千年。“木活字”模采用老宋体,工具有雕刀、雕盘、棕刷、麻皮纸、宣纸等,宣纸用来印刷,而麻皮纸主要用来搓线绳做装订之用。木活字印刷,整个工序流程繁杂,除文稿整理环节外,还要找出那些不常用的字或字盘里没有的字,在制造无字的木字模、刻字,按家谱规格制槽板,捡字、排制、校对、印刷、切谱(裁边)、装订成册。义乌木活字印刷为祖传,到王益均手里已是第四代,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木活字印刷术”的传统工艺,为金华周边县市、乡镇及诸暨、绍兴、杭州、桐庐、富阳等地印刷家谱,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在王益均老人身上
义乌木雕
义乌木雕义乌木雕历史悠久,师宗鲁班。义乌木雕自有资料记载,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义乌木雕工匠行走于江、浙、皖等地,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其特征主要有:木雕的形式特征、独特的雕刻技法、题材的广泛性、具有装饰性和具有收藏性等五个方面。义乌木雕最具代表性的是黄山八面厅内的展现,工艺堪称一绝。最精美部分集中在门厅和正厅以及两厅的左右两侧走廊,如门厅、大厅的梁、檩、枋、雀替、斗拱、撑拱,以及走廊的几腿罩、天花板和所有的门、窗上,均布满了雕刻。图案以人物、动物、花卉为主,多取材于历史古典小说。目前,还有万少君的作品《双林塔》(黑檀木);朱奎荣的阴刻《水浒108将》,在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
义乌农民画
义乌农民画义乌农民画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沃土,倾注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瑰丽明艳的色彩,纯真质朴的风土人情,构思奇特,造型稚拙。义乌农民画俗而不庸,俗中有雅,是民间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农民画家在作画时,运用传统的方法,创作出具有民间生产、生活气息、与时俱进的美术作品,曾远渡重洋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展出。1988年,义乌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2013年12月10日,现代民间绘画优秀作品邀请展在华川书舍开展。本次活动共邀请了10多个画乡的文广新局及文化馆组织的60余位画家代表,展出了60多幅省级优秀农民画作品,进行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