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 > 奉化特产
奉化民俗文化
宁波走书
原称“莲花文书”,又称“犁铧文书”,1956年定名宁波走书。形成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的余姚农村,清末明初流传入宁波城区,继又向镇海、舟山地区拓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唱区域甚广,除宁波、舟山地区外,还演唱于台州地区的临海、天台、黄岩和杭州等地,至九十年代初开始衰落。宁波走书原称“莲花文书”,又名犁铧文书,1956年定名宁波走书。约起源于同(治)光(绪)年间。流行于宁波及舟山群岛一带。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相当盛行。20世纪50、60年代演唱区域甚广,除宁波、舟山地区外,还演唱于台州地区的临海、天台、黄岩和杭州等地,至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衰落。宁波走书的唱词用宁波方言,有说有唱
奉化布龙
奉化布龙因起源和流布于浙江奉化而得名,是全国颇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它由敬神、请神、娱神的民间仪式逐渐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整个舞蹈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技艺娴熟。所有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能做到“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造型生动,转换巧妙,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由于龙身轻,舞动起来速度快,龙圈环环相扣,龙身紧紧缠绕。奉化布龙传统套路多达四十余个,为一般龙舞所罕见,其中有的已被用作
奉化吹打
据民间艺人口传和明代文人余怀的《板桥杂记》、张岱的《陶庵梦忆》等著作记载介绍,奉化吹打明代中叶就已盛行。在漫长的历史中,城乡民间器乐活动,代代相传,并融入民俗礼仪中。每逢庙会节日、喜庆婚嫁、丧葬祭祀,皆不离音乐。职业、半职业性民间乐队(堂、班、社、会)应运而生。民国时期的民乐队,以大桥九韶堂、肖镇白柞杨徐鑫、吴家埠张潮水班等较有名。除此外,尚有南浦利星社、方桥阮家奉化社、董李永昌会、永丰会等小乐队。乐队人员多来自农民及从事理发等服务业的人员。九韶堂是奉化最有名的民间乐队,水平最高,规模、曲目最丰富。九韶堂最有特色的乐器演奏,是由乐师钱小毛长期琢磨、编配而成的十面锣演奏和四鼓(类似爵士乐的架子鼓
红帮裁缝技艺
红帮裁缝的源流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的孙张漕村,发祥地在毗邻该村的奉化江两岸——姜山、云龙、钟公庙、下应和奉化市的大桥、江口、西坞一带。宁波人习惯上把蓝眼睛、高鼻子和棕色头发的洋人称为红毛人,为红毛人做洋服的裁缝则称为红帮裁缝。红帮裁缝以上海为中心,影响波及全国20多个城市,及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苏联等地。红帮裁缝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中国服装史上创立了五个第一:中国第一件西装;中国第一套中山装;中国第一家西服店;中国第一本西服理论著作;中国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为我国近现代服装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红帮技艺以父子、师徒和工场作坊为传承方式,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先后有六七代
奉化水蜜桃栽培技艺
据《幽明录》、《桃花源记》等书记述,桃子和栽培桃子的技术早在2千年前就已经广为推崇。奉化种桃的历史见于史秩的在宋代,南宋宝庆《四明志.奉化县志》所列四明特产中有“汀河之桃果”,其产地即现在的锦屏街道长汀村。长汀村著名桃园的主人还被列入张氏宗谱,如“穆义园”园主张云之生于明万历24年;张伟略生于清康熙四十年,是“玉贵园”园主等。不过,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桃子的质量、产量、以及上市时间也在不断更新。奉化水蜜桃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创出了果形美观、肉质细软、汁多味甜、香气浓郁、入口易溶、脍炙人口的玉露水蜜桃,人称“琼浆玉露”、“瑶池珍品”;而这种水蜜桃之所以有这样突出的品性,是因为奉化桃农在长期
溪口千层饼制作技艺
自明代以后,浙东民间盛产咸光饼。清同治年间,有王姓兄弟毛龙、化龙到溪口开设光饼店,生意平平。到清光绪4年,他俩试着在饼里掺一些家乡特产海苔粉末,这种又脆又香的酥饼立即得到顾主的赏识,生意也红火起来。饼店挂出“王永顺”牌子,这就是最早的溪口千层饼。1883年,王毛龙到宁波进料,厂家把菜油错发成麻油,不料用麻油为酥油的苔菜饼更酥香,更爽口,更上乘。遂成为名燥华夏的特色民间糕点。后来成了民国时期南京-的特色礼品,被达官贵人们誉为“天下第一饼”。改革开放以后,王氏兄弟的子孙们和在“王永顺”饼店工作过的师傅们纷纷重操旧业,千层饼生产再次走旺,1984年宁波糕点评比中,溪口千层饼名列第一。制作千层饼有如下
奉化婚俗礼仪
奉化的婚俗至清代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九大项系列性的婚姻程序,依次是:﹙一﹚说媒,即男女青年的父母挽托媒人去对方家说媒,也称“媒妁之言”;﹙二﹚相亲,双方父母相见面谈,若都满意,即允婚,亦叫“父母之命”;﹙三﹚过礼,委人推算男女双方“合婚无克”后,由男方送聘礼给女方,俗称“下定”;﹙四﹚择吉,由男方选一黄道吉日,良辰吉时举行婚礼,并告知女方;﹙五﹚迎娶,俗称“抬新娘子”,需用通称“半副銮驾”的“龙凤花轿”和抬着嫁妆的“十里红妆”队伍,吹吹打打地迎娶穿着“凤冠霞帔”的新娘。该项目被人称誉为“浙江女子尽封王”而名扬全国,为浙东婚俗的最大亮点;﹙六﹚拜堂,一对新人拜天地、拜父母和对拜;﹙七﹚喜宴,即设筵席
萧王庙庙会
北宋(公元1021)年间,奉化连年大旱、大蝗灾,平素生活简朴,勤政为民的奉化县令萧世显为此奔走田间,以致劳顿过度而暴瘁于途。民感其恩,在他的殉职处建庙以示纪念,历代朝廷亦多次拨银扩建其庙殿与重新塑像,最后被谥封为“绥宁王”,因名“萧王庙”而形成庙会,并成为奉化市一个大集镇的名称,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萧王庙会曾建有庙众、庙堡等组织,并逐年由庙堡轮流举办。举办的时间是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历时六天六夜。其庙会举行时的仪仗队伍依次为:1、宫灯引路;2、纪念萧王神横幅;3、旗锣开道;4、沿途鸣放礼炮;5、肃静回避牌四块;6、供品——全猪、全羊、七牲(猪头、羊头、鹅、鸭、鱼、寿面、馒头)、杠箱一对(
布袋和尚传说
布袋和尚,唐末五代著名僧人,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生长于奉化长汀村,出家圆寂于奉化岳林寺,当过奉化裘村岳林庄庄主,曾在雪窦寺讲经-,肉身葬于奉化市区封山之腹。布袋和尚传说,孕育于他死后不久的五代,宋代开始流传,经元、明、清、民国以至新中国发展丰富,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民间文学精品。宋代以来,汉传佛教把他作为弥勒化身,塑成佛像,当成弥勒供奉,既增加了布袋和尚传说的影响力,也使传说内容带上了种种神奇色彩。布袋和尚传说主要流传于浙江、福建一带,辐射到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整个中国,影响远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美。布袋和尚传说具有民间性、地域性、故事性、神奇性、世界性等特点。其主要内容有身世来历、童
宁波农民画
宁波农民画主要包含象山、奉化和慈溪三地农民画。象山农民画于20世纪50年代就蜚声全国,并出现了以高妙兰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农民画家。这也是我国现代农民画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目前以象山茅洋乡农民画家为代表的创作群体,继承了高妙兰优秀农民画传统,并成为宁波市农民画创作主流队伍之一。奉化农民画(现代民间绘画)源于民间丹青画,明清时期即已广为流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始,又沿承和发展了这一画种。改革开放后,奉化农民画从宣传画逐渐走向欣赏性民间绘画。目前主要作者为当地农民、教师、干部、工人、企业家和手工艺匠。1988年奉化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民间画之乡”。慈溪农民画在构思、构图、造型、勾线、设
四明松溪派内家拳
四明松溪派内家拳是武术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主要流派,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术同属内家拳范畴。它的发展深受老子、庄子学说的影响,结合阴阳学说和楚越文化,将武术之技击与人的修身、养性融为一体,为中华武术精髓之一。据《宁波府志,张松溪传》记载;“松溪,鄞人,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张三峰,遂以绝技于世,由三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四明松溪派内家拳风格特异,讲究突出“松”、“柔”,其动作多势正招圆,缓急从心,心动意随,形神兼备,气势贯通,表现得较之文静,用意不用力,且安逸、匀圆、快慢审时度势。在练法上主张由内及外,注重“精”、“气”、“神”三者合一
棠岙纸制作技艺
奉化多竹,竹纸生产源远流长。元代奉化诗人戴表元的《剡溪集》(吉林文史出版社),有数处描写奉化造纸,诸如:《答邻友近况》、《剡笺送任叔宝》、《采藤行》等诗作,均提到了造纸的原料和名称。由此推算,宋末元初之间,奉化民间已有造纸业。另据清嘉靖《奉化县图志·土产》以及《棠溪江氏宗谱》记载,棠岙在明正德九年(1514),就从江西引进竹纸生产技术。约于此时前后,大堰、箭岭、董李等地也从福建传入竹纸生产技术,盛产毛竹的山区制纸之风渐盛。清康熙年间,箭岭村的真皮纸曾闻名于世。20世纪30年代是奉化手工(竹纸)造纸业的鼎盛期,仅棠岙东江、西江、溪下3个村就有槽桶300余槽,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所产竹纸大多从
奉化根雕艺术
奉化根雕艺术的最初兴起,由于文献乏载,不能确知。但1955年县人黄孝钧创作的一件竹根雕《蟹笼》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可视为奉化根艺的滥觞。1971年长尚人任鹤永始制作根雕笔筒;1977年大堰人王雷兴创作树根雕《千佛阁》。1979年有鲍晓阳,1984年有张正海,1992年有张炯等先后进行根艺创作。据任鹤永说,1971年他是受上海友谊商店根艺作品的启发,开始进行创作的。1978年他设计创作的人物雕销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大堰人王雷兴(1916年生)师从其父王水祥(约生于1870年)先从事佛像雕刻,尔后转入根艺,以后王雷兴子王全海也开始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