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 > 嵊州特产
嵊州民俗文化
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1916年进入上海时称为“绍兴文戏”,1930年以后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1938年改称越剧。以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越剧是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越剧唱腔属板腔体,早期曲调单一,后来吸收其他剧种、曲种音乐,逐渐丰富起来。越剧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长于抒情,主要有尺调、四工调、弦下调三大类,其中尺调又分慢板、中板、连板、散
嵊州吹打
嵊州吹打起源于民间的庙会活动。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嵊州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祀活动。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到明代中叶,境内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中又有戏台。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嵊州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东西乡两大派系,西乡一派以长乐镇农民乐队为代表,在传承中逐渐形成锣鼓与吹奏相结合的演奏方式,其中“尖号”的吹奏方法,将吹气演奏改为吸气演奏,使得号声更加高亢激越,穿透力、传递力更强。这种吸气演奏法在全国民乐吹奏乐器的演奏中是极为独特的。其乐队编制的特点是“五锣、三鼓、三大锣”配套组合,吹奏乐器包括唢呐、长号等,另外还有丝弦乐器。主要传统乐曲有《辕门》、《绣球》、《妒花》、《十番》、《节诗
黄泽戏剧服装制作技艺
黄泽镇的戏剧服装制作,与150多年前流入该地的“目莲戏”有着历史渊源。早在上世纪30年代,黄泽镇前良村已有目莲戏戏班,镇上有位叫田舍旺(已故)的,为适应目莲戏班办起一家自己姓名为店号的“田舍旺”戏剧服装作坊兼商店,40多年来(至“文革”破四旧停业),产品销往上海等地,受戏班班主的欢迎。“文革”时,“田舍旺”作坊停业后,技工流散社会。自“古装戏”重新登台后,黄泽镇渔溪村李伯汀、李梅庆看准传统手工技艺(戏服)大量需求的市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邀了原戏服盔头技工在渔溪村办起村办戏剧服装厂,由于经营不善和销路不畅,村办厂倒闭。两人便去黄岩路桥经营戏剧服装生意。一边经营,一边摸索。而当时越剧诞生地的嵊
刘阮传说
“刘阮传说”是流传于浙江嵊州、新昌、天台一带民间关于刘晨、阮肇二人采药遇仙、-得道、为民造福的传奇故事。“刘阮传说”围绕刘阮入桃源采药遇仙、结缘成亲、回乡送别、重返桃源、-得道,悬壶济世,为民造福及相关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等主线而展开,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内容:刘阮二人采药遇仙与仙女双双结下姻缘传说;刘阮-得道、为民造福传说;桃源自然景观传说;天台风俗风物传说;刘阮遇仙民谚歌谣;有关阮庙的传说。“刘阮传说”东汉时就在民间口耳相传,后-人的记叙而流传更广。最早文字记录是南朝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刘阮遇仙”。唐代以后,出现了民间口耳相传与文人采写创作相互并存、相互推动的态势,成了被中国古代文学引用最多的
嵊州城隍庙建筑技艺
城隍庙位于嵊州市鹿胎山东南麓,清代建筑。城隍庙占地10余亩,清乾嘉鼎盛时期,有建筑约200多间,至1950年尚存157间。随时间推移,建筑物遭自然和人为原因逐渐损减,至1976年,仅存溪山第一楼、仪门、戏台等25间。所幸的是,有特色有价值的建筑资料保存完好。后经过复建,恢复了城隍殿、后大殿及厢房,现有建筑68间。其中溪山第一楼、仪门、戏台为清朝嘉庆九年(1804)重修时所建,风貌依旧,其风格保持了清中期的建筑格局。而城隍殿、后大殿及左右厢房为2001年复建时重建,为仿古木结构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隍庙建筑技艺,总体布局严谨有序,单体建筑活泼自由。进与进之间结构各具特色,整体外观错落有致。集砖、
舜王庙会
绍兴舜王庙会(以下简称舜王庙会)是缘于会稽山区的人们对舜王特别的信仰和崇拜,而逐渐形成的农历九月廿七为舜王庆生的民间活动。它集山区人民民俗风物、山区民间文艺和古代山区传统市集为一体,在会稽山区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嵊州谷来镇的舜王庙会是绍兴舜王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嵊州市谷来镇舜王庙会是民间自发组织,主要由当地百姓参加的一次纯草根、纯民间的祭舜大典,至今举行了3届。每年农历九月廿四日这一天,吴山庙都有庙会,一般持续五天,从九月廿四日开始到九月廿八日结束。主要内容有祭舜大典、舜帝巡游、社戏包括擂鼓、鸣金、敬献五福、奏乐、放銃、鸣炮。叩首、恭读表章、财神赐福、请寿、社戏、巡会、回殿等内容。舜王庙会举行
糟制品制作技艺
嵊州糟货制作起源于明代,盛于清代。在嵊州,几乎所有的肉类都可做糟货,但口味会有区别。糟鸡、糟肉是一道宴请宾客的美味佳肴,不仅是上乘的下酒菜,而且是一道家常菜,被人们誉为“肉鲜味美、酒香浓郁、回味无穷、百吃不厌的佳肴”。越剧早期传统说唱《落地唱书》中,就有腊鸡腊鸭腊白鲞,糟鸡糟鸭糟大肠的唱词。嵊州糟货有“糟”与“醉”之分。“糟”者,肉要煮熟,不宜太烂。冷却后盐要撒在瘦肉一面,擦匀。再在四周用酒糟复盖密封,经过10—15天,即成糟货。“醉”者,肉煮熟冷却后,直接放入用酒与其他调味品配成的卤汁中泡浸。“糟制品制作技艺”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榨面制作技艺
嵊州榨面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口味纯正,声名显赫。榨面原料选用优质大米,采用传统制作工艺,做工考究,风味独特,形似满圆,面条均匀,具有韧而不硬,干而不易碎的特点。生产中不加任何添加剂,成品形似圆盘,细条均匀,烧煮方便,荤素两可,其口感滑爽柔韧,配之以佐料,风味独特,是家庭生活常备的优质干粮。榨面烧煮方便,荤素两便,炒放都可,并可做羹和菜,如加鸡蛋,或打蛋化于榨面烧煮中就-蛋榨面,经测定此面既不失大米之主要营养成分,更具瘦身健美之功效,被誉为江南第一面,是嵊州产妇传统主食,也可以作为长者祝寿的礼品。榨面又名米粉干,产于越乡-浙江嵊州,据绍兴志记载,明清时期当地乡民常以榨面作为馈赠佳品,或送之
绍兴派古琴艺术
嵊州古琴演奏技艺,历史悠久。宋《剡录》记载:戴逵,字安道,谯同人,居剡。祖硕,父绥,并有名位。逵有情操,性高洁,不乐当世,以琴书自娱谢太傅本轻逵,见但与论琴书,逵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长乐镇志》记载:长乐富家子弟以娱乐消遣为目的,自组班队,嬉“丝弦家生”。其中古琴演奏是主要内容之一。嵊州古琴演奏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是长乐人钱曾省,师从张味其、刘景韶、王仲乐等,对琵琶、古琴研究很有造诣,为电影红楼梦、西厢记拍摄配琴,观众听到的古琴声就是他演奏的。演奏时他用真指甲拨弦出声。有记者用“弹琴为了音乐”、“指上清音味最真”进行专题报道。他说弹琴是为了传承古琴技艺。近八十多岁的他坚持每
绿茶制作技艺(“前冈煇白”制作技艺)
“前冈煇白”又称前岗辉白茶、泉岗辉白,该茶始创于清代同治年间,并被列为贡品。特征是:似圆非圆,盘花卷曲,紧结匀净,翠绿披霜;汤色黄明,叶底嫩黄,香气浓爽,滋味醇厚,昌盛期在二十世纪的二十、三十年代,当时无论中外人士若有得此茶而饮之,大都赞不绝口、爱不释手,因此驰名中外,系我国传统名贵绿茶之一。泉岗辉白与平水珠茶一样,都是从古越州茶、剡溪茶演变而来的。自从我国茶叶开始输出以后,两者才开始分道扬镳,前者成为著名的内销绿茶,后者成为著名的外销绿茶。泉岗辉白的产地泉岗村位于四明山的支脉复嬛的半山腰,这里海拔500多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雾露蒙密,夕阳早落,晨曦晚照。山上古木蔽荫,猛兽时有出
香榧传说
香榧传说是流传于嵊州市及周边县市一带,以香榧为题材创作,并不断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故事。目前广泛流传的香榧传说约有百余个,题材多样,其内容主要涵盖有关香榧树和香榧子渊源的传说、与历史人物相关的香榧传说、与香榧有关的地方风俗传说、与香榧有关的地方风物传说、有关香榧子用途的传说等类别。嵊州市地处浙江省中东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宜香榧的生长,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为香榧传说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榧树作为一种古生物物种的孑遗,从宋代罗愿《尔雅翼》、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到清代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历代都有文献记载。关于香榧的描述,更有北宋诗人苏轼的《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和南宋诗人叶适的《蜂儿榧
接骨伤膏制作技艺(嵊州裘氏)
裘亦海,主治中医师,师承习医,师授熟研歧黄绝技,学成后72年创办崇仁镇卫生院,积极开展传承中医中药,采用内外兼治,将炼制的接骨伤膏为嵊州西乡崇仁、北山、甘霖、长乐等地区病人广泛应用临床,得到了群众的好评。87年《嵊县卫生志》对他的艺术做了介绍,医师裘亦海,收治骨伤科病人较多。他的苏丹参、赤芍、生地、独活、白芷、木瓜等38种中药,按比例配方煎熬,制成接骨伤膏,对粉碎性骨折、关节类骨折,骨折内固定术后骨痂生长迟缓或骨折不愈合治疗有显著功效,属接骨伤膏一绝。1985年骨伤科门诊17950人次。87年评为县级劳动模范,同年当选为县第九届人民代表。90年当选为县第10届人民代表。93年当选为绍兴市第三
嵊州泥塑
嵊州泥塑从历代寺庙中塑造的众多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神像中,反映出了民间艺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全国著名工艺大师柳荫多次回乡指导、辅导下,泥塑艺人人才济济,许多作品如宓风光《中国戏曲百脸谱》、《中华民族》、《千人脸谱》均获全国金奖,并多次出国献艺;张立人的组塑《九歌》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吕洪宝的《南海观音》、《大型雄师》受群众喜爱,订购不断,杭州开店10年产品打入上海香港,远销日本、美国等国际市场。裘粤石的微塑《白蛇传》、《歌舞》等更显艺术功底。改革开放后,古老的民间艺术曾重放光彩,有过辉煌,从业艺人曾到过上千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市里办起过泥塑厂,产品曾作过县人送礼的上乘佳品。但是艺术品
嵊州根雕
嵊州根雕,据艺人朱仲贤(1935年生)忆述,均受开元周喜老(1912年生,已故)根雕艺术影响,从上世纪70年代家庭作坊始,逐渐形成新兴产业。嵊州根雕,利废成宝,点木成金,利用天然奇木,按天生形态加工,艺人通过看物有形、手随心移,以自然之理去改造自然之物,达到天人合一,题材深广,人物形象生动,但雕群体庞大。其中,郑剑夫、吴筱阳、周扬、郑兴国等人有几十件作品获省、全国和国际金奖,有的被国际友人收藏。郑剑夫、吴筱阳、周扬等为代表的根雕艺人传略和作品等已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及《中国根雕艺术》、《浙江根艺》等公开发行的杂志刊物。嵊州根雕,从保护生态环境出
嵊州灰塑
灰塑又名堆灰,是从砖雕和泥塑两种技艺派生出来的一种室外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唐朝就已经存在,以明清两代最盛行。内容有山水、花卉、鸟兽、人物、书法等,多以祠堂、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的装饰之用。灰塑工艺精细,它用石灰在建筑物上雕塑造型,表现形式有多层式“立体”灰塑,浮雕式“半沉浮”灰塑,也有图雕式单个造型“单体”灰塑等。传统灰塑工艺分布广泛,形态各异。现存嵊州城隍庙、三界始宁城隍庙、崇仁玉山公祠、金庭观等祠堂庙宇有大量工艺精美的灰塑作品,如“桃园结义”、“郭子仪祝寿”、“哪吒闹海”、“长板坡”、“瓦将军”、“二龙戏珠”以及八仙人物、鲤鱼、鸟兽、花卉等等。民间灰塑工艺,不仅注重图案的形式美,还重视图案
崇仁古村落营造技艺
崇仁古镇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原名杏花村,北宋熙宁年间,受皇帝册封的裘氏从婺州分迁此地,裘氏以崇尚仁义为本,故名其地为崇仁。自南宋以来,人才辈出,单裘氏一族,就有4个进士,38名举人,仕宦者几十人。崇仁至今仍保留着庞大的古建筑群,虽然历经千年但风貌依旧。古建筑群连片成群,具有宋朝遗风、明清特色。群内庙宇、祠堂、古戏台、民居、牌坊、药铺、店房、桥梁、池塘、水井一应俱全。以玉山公祠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台门就有100余座,台门之间用跨街小楼勾连,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体现了先人的“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遗风。崇仁古镇建造工艺讲究、独特。从选址到建设,从建筑到街道格局,从功能结构到空间结构,从基础设
紫砂壶烧制技艺
紫砂又称“紫砂陶”,嵊州紫砂其前身为“老协兴陶厂”建于清乾隆年间崇仁镇赵马村,而后改称“复兴窑厂”,解放后更名为嵊县陶器厂。主要生产粗陶缸、钵、盆为主,因烧制的产品坯体呈紫色。70年代初开始研制紫砂产品,73年研制成功,填补了浙江紫砂空白,78年更名为“嵊县紫砂”(其厂名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题),产品畅销全国26个省市,全县生产紫砂工人到达2000多人。紫砂陶以陶土为原料,紫砂泥的化学成分也与一般陶土不同,他含有9.5%左右的Fe2O3和25%的A12O3,SiO2的成份一般都在50%左右,其次还有少量MgO,K2O等化学成份,由于紫砂泥具有独特的化学成份,它给手工成型工艺具备了良好的条件
浦桥潮神节
浦桥潮神节是纪念治水功臣陈贤(陈老太公)的节会。在嵊州,大小村落都建有陈老太公庙(也叫陈侯庙),而鹿山街道浦桥村的陈侯庙规模最大、香火最盛。因为陈老太公系嵊州鹿山街道浦桥村人,名叫陈贤,字希文,号恺山。陈贤一生与水结缘,治水有功,给剡溪、曹娥、钱塘两岸百姓带来平安和富饶。古时剡溪常发洪水,是陈贤沿溪筑堤,沿堤植芦种竹,狭窄处建闸节流,使之具泄洪、防旱情,利灌溉益百姓。宋绍熙年间,黄河决口,陈贤奉圣命率民工,治理黄河蔡州段百丈险堤,获得功成。天禧年间(1205-1207)授吏部从事,总管治理钱塘海潮。当时,人们视钱塘潮为“水怪”,过往行人常遭潮水祸害。陈贤潜心研究潮涨潮落数十年,掌握规律,总结诸
嵊州木鱼制作技艺
木鱼,打击乐器,“刻木为鱼形,空其中,敲之有声。”木鱼的制作技艺需要特殊工艺,不同于其他木雕刻,表里结合,内空外雕,尤其对于异木质、不等厚、空腹腔所引起的变异性,导致木鱼在干燥收缩时的变形、变声、变裂的处理需要有科学工艺技术。木鱼原为佛教“梵吹”(宗教歌曲)的伴奏乐器。古代的木鱼又称木鱼鼓、鱼鼓或鱼版,其形状、用法均与后世不同,古时主要用以集合僧众,今有多种功用。木鱼腹中空空,形成声音的共震区,空间大小与光洁程度十分讲究,与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有着直接关联。木鱼外部造型、花纹与颜色的搭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以来,木鱼除在佛教、道教音乐使用外,还流行于民间,广泛用于
酱品制作技艺
嵊州酱品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尤以《万和酱园》名闻江浙。万和,万家和美。系嵊州酿造百年品牌,集剡溪两岸农家酿造技艺之优,为酒宴必备和菜肴制作的重要配料。万和,位于剡山小学东面的万和弄,并在黄泽、长乐、崇仁、甘霖等地设有连锁专卖店。万和酱油曾于1929年获西湖博览会优等奨,1932年获第二届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优等奨,享有盛誉。嵊州酱油制作的原料为大豆和面粉。制作步骤是先做酱,再经过滤而成酱油。酱油可分阳酱油和阴酱油。日晒出来的酱油叫阳酱油,放在屋内过滤出来的酱油叫阴酱油。一般市场供应的酱油都是阳酱油,分太油和顶油。嵊州酱油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嵊州市香富制酱调味品厂还在生产。制酱调味技艺的价值在于没有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