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松江区特产
松江区民俗文化
泗泾十锦细锣鼓
泗泾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汉族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泗泾十锦细锣鼓的历史,要追溯很远。古镇泗泾于北宋形成村落,名为会波村,元朝中叶建镇。南宋末泗泾里人孙道明由县城东迁泗泾之北。元至元年间,陶宗仪为避兵乱,隐居于泗水南村,并常与一班文人共聚,留下不少佳作,泗泾文化由此中兴。清朝顺治以后,人口陡增,市容日趋发达,汉族民间艺术大兴。元宵灯会、清明社戏、端午竞渡、七月十五庙会、小青班、打唱班生意丰隆,丝竹之音,锣鼓之声不绝于耳。泗泾十锦细锣鼓的艺术特色
舞草龙
草龙求雨仪式,相传源自唐代的一场旱灾,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是叶榭埝泾村人,为解家乡旱灾,召来东海“青龙”,普降大雨,使得叶榭盐铁塘两岸久旱逢甘霖。当地百姓为报韩湘子“吹箫召龙”的恩德,便将盐铁塘更名为“龙泉港”(唐贞元790年),沿用至今。以后每年乡民就用金黄色的稻草扎成四丈4节、牛头、虎口、鹿角、蛇身、鹰爪、凤尾的草龙,祈求风调雨顺。从此,草龙求雨成为叶榭民间的一种习俗,并影响到周边地区。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草龙舞、滚灯舞、水族舞等民俗舞蹈。该仪式逢农历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当地“关帝庙会”时举行,供奉“神箫(象征韩湘子)”和“青龙王”牌位,分为“祷告”、“行云”、“求雨”、“取水”、“降雨”
余天成堂传统中药文化
余天成堂创始于1782年(清乾隆47年),距今已有227年历史,可以说是上海市地区建成最早的中华老字号药房。创始人余游园是浙江宁波人。游园公以余氏为姓,以“天禄同寿、成德长生”为意,定店名为余天成。余氏先后传承了余游园、余全吉、余修初、余五卿和余鲁珍五代人,完善和坚持了“道地药材、修制务精、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名医坐堂、治病救人”的24字经营宗旨。除了出售中药外,还以“鹿鹤”为标记,自制独特秘方的丸散膏丹供应于市,颇受市民喜爱。余氏经营长达121年,“余天成堂”声播上海、苏杭一带。余氏第三代传人余修初被聘为胡庆余堂首任阿大,配合胡雪岩创下了江南药王伟业。1903年,余鲁珍因挥霍无度、-负债,-
花篮马灯舞
花篮马灯舞原名“串马灯”,以马灯和花篮道具命名。一般用于元宵节庆庙会中。主要盛行于松江区新浜镇,历史上曾有“山歌马灯乡”之称。全镇每村都有串马灯,每逢元宵佳节,村村组织灯队,一般第一夜先在庙场齐灯串舞,点灯的火种要从庙里迎请,然后进入本村逐家登门。村民们则家家煮菜备酒,邀集亲友前来观赏和品尝,并备好“红纸包”,馈赠灯队。第二夜起按邀发帖子为序,开始去别村相互串舞。每到夜晚,在敲打的锣鼓声中,马、花篮纷纷亮起灯火,村庄灯光闪烁,时隐时现,五光十色,气氛热烈,场面壮观。整个活动要持续到正月底才收灯结束。花篮马灯舞初期只有4马4花篮。灯队身穿戏装,扮演《水浒》、《白蛇传》、《吕纯阳三戏白牡丹》等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