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邵阳市 > 城步特产
城步民俗文化
城步吊龙舞
城步吊龙舞是用长篙将龙身吊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龙舞。流传于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一带。城步吊龙舞是集工艺、武术、气功、表演、祭祀和礼仪习俗为一体的龙舞艺术。城步吊龙舞是龙舞的一种,流传于湖南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各乡镇。城步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城步苗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龙,在全县五峒四十八寨苗族聚居地都有春节舞龙的习俗,尤以丹口镇下团村的吊龙扎制工艺独特,舞龙技艺独特超群,是苗乡龙舞的代表。2008年,城步吊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神话传说苗族人民世世代代尊龙、敬龙、爱龙,将龙作为图腾。传说唐朝初年,有年大旱,玉帝下旨命龙王降雨,救民稻田,解民干渴。东海老龙年老耳背
油茶习俗
油茶习俗是苗族古代茶文化的遗存,是苗族招待客人的一种礼仪习俗。城步苗族称茶为“槚”(读jiǎ,茶叶树的古称),称喝油茶为“茹卢贾”。油茶习俗流传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的茅坪镇、儒林镇、丹口镇、汀坪乡、五团镇、长安营乡、南山镇、白毛坪乡、兰蓉乡等地。2008年,油茶习俗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习俗由来苗族先民由于长期在高温潮湿,冷热变化大,瘴气严重的恶劣环境中劳动和生活,故经常患病。在缺医少药的古代,苗族先民为了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只好多饮茶,喝浓茶。长期的实践使他们发现过多地饮茶,喝浓茶后脾胃不适。为了避免这种“茶害”又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苗族先民们试行在茶汤中加入葱、
庆鼓堂
“庆鼓堂”是流传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的一种民间古傩祭祀舞蹈。是苗族巫师在主持苗族最重大的祭祀祖先大王神仪式“庆鼓堂”时表演的娱神乐人的巫傩舞。是只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的苗族先民世世代代传播传承民族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形式。地处湘西南边陲的城步苗族自治县,自古被称为“南楚极边”“三苗古国”的“五溪蛮地”。独特的自然和地理环境,滋生和留存了苗族古傩舞“庆鼓堂”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城步苗族古傩舞“庆鼓堂”主要由舞太阳、古歌舞嘎茫莽嘎、跳月传花、摇鬼版、社公踩田、谢傩送子等六个舞蹈章节构成。自古以来,苗族“庆鼓堂”以其神奇诡谲的傩祭形式,原始粗犷的舞蹈动作,古朴生
木叶吹歌
城步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沅江支流巫水上游,是雪峰山脉与南岭的越城岭交汇处,县內最高峰2021米,平均海拔696.8米,境内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城步县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四处崇山峻岭,古树参天,森林茂密。峰峦叠嶂。早在新石器时代,城步就有人类活动痕迹,现今还有文化遗址。据考证在十三万年前,人类依存大树古树在树上攀沿,搭窝棚、采野果的时候,还没有文字和语言的时候,因怕毒蛇猛兽,还没敢下地的时候,还是叫“鸟人”还没有直立行走的时候,他们成天和树木叶子打交道,他们在高兴或悠闲的时候无其它事做,下地又怕毒蛇猛兽,只有在树上摆弄树叶,放在嘴上东吹西吹,突然一下发
苗族婚嫁歌
苗族婚嫁歌是城步苗族在婚嫁礼俗中演唱的抒情歌谣。主要有《酒歌》《哭嫁歌》《贺郎歌》。它起源于苗民族古老的山歌情歌和婚嫁习俗,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与民族习俗中积累演化并口耳相传下来的传统民歌。主要流传于城步五团、汀坪、镇南、土桥、丹口等苗族集聚区。苗族婚嫁歌历史悠远,底蕴深厚,内容极其丰富。《酒歌》分十章,3400多行,30000多字,它从苗家礼仪开篇,述说苗族的来龙去脉,歌唱祖宗的英雄历史;《哭嫁歌》以哭伴唱,形式多样,有母女对哭,姑嫂哭、姐妹哭等,主要表达待嫁新娘悲喜交集的离情别绪,对父母、哥嫂、姐妹、邻居的思念之情,歌声悲切,感人心扉。《贺郎歌》是闹洞房演唱的祝福歌,喜庆欢乐,歌词由
城步“贺郎歌”艺术
城步苗族自治县“贺郎歌”,是新娘嫁到新郎家结婚以后,当晚,在新郎家进行闹洞房时,演唱的一种歌曲,主要流传于城步苗族自治县的汀坪乡、白毛坪乡一带。贺郎歌是一种集文学、歌唱、表演、宗教信仰及礼仪习俗于一体的综合型艺术,凡参加闹洞房的人,无论是男女老少均可唱,歌词除为首的“歌郎”有数首基本固定的以外,其余的均由演唱者即兴创作,但内容必须是贺新娘新郎的吉利话,闹洞盲者不受拘束,争相演唱,歌声,不断,有时可通宵达旦。此歌旋律,既缠绵又抒情,音调高昂欢快,有的地方只唱完四句歌词为一个乐段,有些地方唱完四句后,在第四句的未尾还要加上“今夜贺新娘新郎,既恭贺你,我落了个音来你另起音”这两句,使整个曲调节器结构
杨家将故事
在“楚南极边”的城步苗族自治县,流传着苗族杨家将故事,它与山西“杨家将”同样英雄盖世,在苗族地区家喻户晓。“城步苗族杨家将故事”是苗族群众根据城步当地杨姓苗族祖宗杨再思、杨再兴、杨完者、杨洪等五十多位历代苗族英雄的真实故事,经口头加工而发展演变出来的民间口头文学,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城步及周边的绥宁.新宁.靖州和广西龙胜等县市的苗族地区。苗族杨家将故事主要讲述城步杨姓苗族历代先祖保家卫国,除暴安良,为民祈福的英雄故事,广泛流传的有《飞山峒神杨再思》《杨再兴血战小商河》《杨金花乌饭救兄长》《崇祯皇御封杨家将》等上百个传说故事。其主要特点:一是历史的真实性,它讲述的都是当地苗族祖先
苗寨打泥脚
“打泥脚”是苗语汉译,苗语叫“坨脚”,意思是用黄泥团子互相打脚。聚居在城步县五团镇、长安营乡一带的苗族同胞们开展打泥脚活动时,都要遵循祖先立下的规矩进行:一是时间,限在春节期间,出了正月不打泥脚;二是过河打,同岸寨子不打脚;三是先打上后打下,即河下游寨子的人先到对岩上面寨子去打,然后上游寨子的人才能去隔岸下面寨子打;四是双方德高望重的寨老事先选择吉日良辰,通过邀约,商定好时间,不搞突然袭击,便于主方做好接待准备,届时人员不得外出,务必在家等候;五是对等相打:男对男,女对女,老对老,少对少,不许多打少、强打弱、男打女、大打小;六是只许打腿脚,不许打臀部以上的腰身和头部。若违背上述规则,算是犯规,
古塘节
城步县长安营乡老寨、岩寨、牛石三排、蓑衣塘等村寨的吴姓、石姓侗族、苗族同胞,和六马村的胡姓苗族同胞们,历来每逢农历十月二十九日兴过“古塘节”。到了这一天,上述三姓两族的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糯米甜酒、糯米粑粑、油炸豆腐、碗筷、香烛、纸钱,抬着肥猪,兴高采烈、不约而同地从各自村寨到老寨河边桥头的古塘庙里来,杀猪敬神,纪念祖先,由族长“讲古”,并宣讲款规款约。参加过节的人们在庙里演唱盘歌,一同进餐,吃甜酒拌猪杂。节日活动虽然仅一天,却搞得非常庄严而活跃,隆重而热闹。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这里的“古塘节”情况特殊,是由七八个村寨里的吴、石、胡三姓,苗、侗两族的同胞们共同参与的呢?这其中确有一段
苗族“排话”
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镇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伟江等乡镇的苗寨里,流行着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曲艺“排话”。它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唱词一般为七字句,短句只有三个字,长句约有十个字左右。唱词讲究合辙押韵,悦耳动听。艺人用苗语演唱,以唱为主,结合情节适当插入一些韵白,显得灵活自如。所以,它既擅长抒情,又可以叙事。“排话”的演出场所不拘,在树下、禾坪上、火塘边都可演出。众人坐在一起,可以由一人或二、三人轮流演唱。一直演唱到尽兴,才欢快地散去。苗族“排话”流行很久了。究意起源于什么时期,其形成的过程怎样,还有待查考。但据五团镇老艺人银运高回忆说:“苗家世世代代有演唱‘排话’的习惯,它是从‘讲古’变化出来的。
杨姓侗族“姑娘节”
湘桂边境(城步苗族自治县、绥宁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上的杨姓侗族同胞们,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要蒸制乌饭吃,过“姑娘节”。据当地老人传说,不知哪朝哪代,侗族英雄杨八哥不甘心忍受封建王朝的压迫和歧视,揭竿而起,率众反抗,遭到朝廷重点镇压。因寡不敌众,杨八歌终被生擒,关进监牢。他有一个好妹妹,英俊伶俐,智勇非凡,天天去狱中探看杨八哥,并送热饭热菜给他吃。不料,看守牢房的禁子们口馋得很,往往将她送去的饭菜抢吃了。杨八歌受饥挨饿,身体一天天衰弱,精神萎靡疲惫。他妹妹见此情景,心急如焚,昼夜不安,苦思冥想,筹划良谋。有一天,她在路上走着走着顺手摘了几皮鲜嫩的柴叶子,揉出乌黑的汁液,经舌头0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