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湘西州 > 泸溪特产
泸溪民俗文化
湘西苗族挑花
挑花,俗称数纱,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苗族地区流传久远的民间工艺。它有别于绣花,从第一针起,所有的走针引线,全在布料的表面挑花行针,是苗族妇女娴熟的手工技艺。苗族妇女自己纺纱、织布,织的布叫“家织布”。因手工纺纱,不像现在机织布的纱那样细匀,家织布的纱较粗。因此纵横分明,经纬清晰。用家织布做头帕,长约丈余,宽1尺左右,头帕上有各种花的图案。挑花是在家织布头帕上,挑出各种不同的花样。挑花的工艺程序,完全不同绣花。它是在一幅图案上,从图案(花样)的中心起一针,数三根纱,下一针;又数三根纱一针花样毕,最后一针,又回到中心。在一针一针的挑数过程中,不能数错一根纱,一根纱若数错,则以后的纱
盘瓠与辛女传说
沅水是大自然造就的一条神奇的河流,是湖南四大河流之一,它发源于云贵高原,穿过高山峡谷,流经贵州、湖南的几十个县(市),汇入洞庭湖,然后缓缓注入长江。在沅江水域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盘瓠与辛女传说就是流传的最为广泛、影响最深的神话故事之一,这个传说不仅在很多古书里有很详细的记载,而且至今还在苗、瑶等少数名族中广为流传。盘瓠与辛女的神话故事发源于泸溪县,流传于各乡村和梁家潭乡、八什坪乡、潭溪镇、洗溪镇等地,集中表现在白沙镇的辛女村一带。盘瓠和辛女,讲述的是“神母犬父”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泸溪作为盘瓠文化事象的发祥地,除了民间口头传说的事故外,大量的地貌实体,都与传说相关联,而且还保留着多种多样的
泸溪傩面具
泸溪县傩面具品种多,造型各异,功用不一,有祭祀面具、傩戏面具、驱鬼面具、战争面具、开山面具、跳香面具等。傩面具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演化,以渗透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样本,作用于土家苗寨的日常生活。大致可分为36类,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造型,他们各不相同,形态各异,多采用“人兽合一”,这种复合型艺术表现手法,再加上夸张变形手法增强傩面具的艺术感染力。傩面具的种类之多,形象各异,门类齐全,是其它面具无法比拟的,它的主要价值表现在:1、傩面具为国内所独有,和其他地区的面具在造型、设色等有着很大的差别。它上承接着楚地的原始文化,下还为艺人们所发扬并不断取得了创新。改革开放以来
浦市窨子屋
浦市镇位于我县东南部的沅水西岸,东与辰溪县隔江相望;南邻达岚镇、西连白洋溪乡,北接白沙镇。全镇面积238.68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明清时期,浦市商贸、文化极为发达和繁荣,在不到二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一条青石板古驿道、三条商贸古街、六座古戏楼、十三省(地)会馆、二十多座货运码头、四十五条巷弄、五十多家封火墙“窨字屋”、七十二座寺庙道观、九十多座坊,因商贸交流、文化融汇,故享有“小南京”之美称。浦市窨子屋布局紧凑,宽敞得体,功能齐全,在湘西传统建筑方面有一定的代表价值。部分窨子屋前为店铺,后为住所,这种现象不多见,这对研究浦市商贸经济的繁荣是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特别是在第二进门坎上,每一栋建筑都留
杨柳石雕
杨柳石主要产于泸溪县佛教圣地天桥山下的武溪镇杨柳溪,杨柳石因此而得名。杨柳石系第四纪古冰川时期的产物,属紫红钙质泥岩。其色彩天然艳丽晶莹,机理缜密,层位稳定,质地纯净,是较理想的加工石料。杨柳石雕在泸溪已有300多年历史。武溪杨柳石雕除了色彩天成外,石料硬度为4度左右,石层细腻温润,容易加工,雕刻艺术家充分利用天然石态,精雕细刻,或浮雕或镂空,发挥创作灵感尽快挥洒。与泸溪另一种名贵石料菊花石相比较,菊花石受花型的局限,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难以洒脱的运刀。而杨柳石没有菊花石花型的限制,石态生动活泼,给雕刻家们充分的想像空间,创作思维活跃,心领神会,精品迭出。雕刻艺术家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