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和县特产
和县民俗文化
庐剧(东路庐剧)(马鞍山市和县)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行于安徽省的江淮之间,皖西大别山区及沿江江南部分地区。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改为现名。目前,全省主要有合肥市庐剧院、皖西庐剧院、和县庐剧团等三家能够维持正常演出的大型专业庐剧团体。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三个流派。其中,下路(东路)庐剧以芜湖、巢湖(和县)一带为中心,音乐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的水乡味。这里覆盖着安徽省八百里皖江的南北两岸区域,系长江中下游平原。下路目前仅存有“和县庐剧团”。和县庐剧团多次荣获国家、省、市文化系统的先进集体称号和各类表彰。东路庐剧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深厚的民间
东路庐剧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放鹦哥》、《卖线纱》等。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而形成
霸王祠三月三庙会
霸王祠,位于长江黄金水道西岸,和县乌江镇东南1公里凤凰山上,公元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此,后人立祠祀之。霸王祠“三月三”庙会由零星祭拜到唐初始成规模,历经历朝历代,传承至今。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开始,历时三天,期间,人们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高峰期达5万人,因祭拜者和游人甚多,逐步吸纳了小商品、农副产品贸易,同时出现了民间文艺活动,如玩龙灯、舞狮子、跑旱地、唱大戏等。和县政府十分重视霸王祠占地107亩,建有正殿(内有立像)、享殿、三十一响钟亭、抛首石、衣冠冢等。2000年又新建了碑廊,收集了毛泽东、李清照、王安石等历代伟人、名人为霸王所作的诗句。随着霸王祠内设施的逐步完善,宣传力度的不
和县民歌
和县地处长江下游的马鞍山市沿江水网地区,与江苏南京、安徽芜湖接壤,区位优越。文化昌盛,民风淳朴,这里的民歌丰富多彩,流传广泛,久唱不衰。和县民歌,当追溯于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先祖们围歼野兽的吆喝、搬运猎物的号子,就是最初和县民歌的雏形。和县民歌的主要形式有:号子、山歌、小调、革命民歌四大类;其内容大致分为劳动、爱情、民俗三个方面。一般用来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亲和性,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传统民歌有《打茼蒿》、《车水歌》、《姐叫情哥你放心》等,号子有“打硪号子”、“挑担号子”、“舂米号子”、“龙船号子”、“车水号子”等。对巢湖民歌、当涂民歌都产生一定的
和县羽毛画
羽毛画是在特定的介面(如纸)上,选取上等禽类羽毛,利用合成胶水手工粘贴而成。唐初,和县民间艺人在准备霸王祠“三月三”庙会祭祀祭品时,将泥塑插上不同颜色的羽毛装饰,后清朝文人曾三尝试将羽毛拼贴在不同的布面和纸面上,首创羽毛画。羽毛画经高压消毒,防腐蚀强。画面精美雅致,既具立体感,又有国画的质感,飞禽走兽、山水人物等均可入画,代表作有《奔驰》、《展翅》、《报晓》、《群马》、《双鹫图》、《墨竹图》等,品种达百种之多。其独特风格得到许多名家的赞誉,林散之曾赠言:“出奇所制羽毛画,精美可观,何地无才,即此可见一斑”。羽毛画传承谱系自清中期至今九代,历历可数,其制作工艺不断提高。作品自清末流传省内
和县剪纸
安徽和县地处安徽省东部,东濒“黄金水道”长江,下游西北岸与马鞍山隔江相望,南临无为县与皖南重镇芜湖连通、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与全椒县毗邻,总面积为141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5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四通八达。和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唐为和州,宋沿唐制。清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后,改和州为和县,现和县属安徽省巢湖市。关于和县剪纸艺术的历史,和县剪纸则从汉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流传至今。为了掌握传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乌江霸王酥制作技艺
霸王酥,原名叫-酥,又名小酥,是和县乌江镇传统的名点产品,有近千年历史。相传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从四溃山(今驷马山)突围后败走乌江时,感到人饥马渴,此时城边有一老翁正在卖-酥,将小酥献给项羽充饥,自此,人们就把-酥改名为霸王酥。霸王酥用面粉、芝麻、菜油、白糖等原料,内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具有开胃、润肺、健脾、强身之功能。有咸甜两种,食之,酥松脆香,色味独特,营养丰富,甜而不厌,油而不腻。霸王酥的传承历史简单明了,其制作工艺从未失传,一是由于当地对西楚霸王的推崇,二是作为一种民间小吃,霸王酥味美便携且价格亲民,深受百姓喜爱。作为旅游产品,霸王酥曾多次参加各种博览会和交易会,也作为
莲湘舞(和县打莲湘)
在和县南部乡村,民间把打莲湘叫做“打花棍”;在北部乡村如乌江、香泉一带,因为每年祭祀霸王项羽自刎乌江时,都有民间打莲湘的表演,因此又称作“霸王鞭”。相传,打莲湘系过去乞讨者,利用手中的打狗棍,边乞讨边表演,慢慢演化而来。据文献记载,和县的打莲湘,最初是从祭祀霸王项羽的民间表演中慢慢演变而来,表演形式有单人表演和多人表演,道具、服装基本统一。打莲湘在本地流传较广,近年来,因与广场舞结合,表演性很强,而且因为击打身体多部位,很具健身效果。近年来,和县老年大学成立“打莲湘”表演队,对服装、道具、表演形式等都进行了创新,参与各类演出,深受好评。
金箔画
金箔画:采用现代科技和传统工艺结合,制成金箔工艺画,既能体现黄金的高贵,又可展示技艺的精湛。 
和县麦秸画
麦秸画:原料麦杆,以其自然光泽和纹理构成画面犹如版画、剪纸,古朴典雅。
树雕画
树雕画:原料为树皮、树根,经特殊处理后,再据其质地、纹理、色泽的差异加工,融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立体感强且有浮雕的韵味。
和县牛角画
为巢湖市苏湾工艺美术厂研制生产。1999年9月被定为安徽省旅游定点产品。牛角画:原料是以高原所产的牛角作精加工切割,取其色泽柔润,富有质感,半透明且有夜光特点,再按设计好的草图拼装粘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