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全椒特产
全椒民俗文化
走太平
“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县独有的传统民俗,自东汉开始,传承迄今,盛况不衰。《汉书》载有“澄日太平”之谚,此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南北朝梁宗檩《荆楚时记》对正月十六走太平桥这一习俗有专门描述,谓之“走百病”,是为了消灾祛病。从文献记载来看,“正月十六走太平”为古代淮河以南地区共有的民俗,全椒走太平能够传承至今,还和三个历史人物有关。太平桥为一座古桥,县志载:太平桥又名贺橹桥,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伐陈时,造橹于此,故称为贺橹桥。后改名为太平桥。刘平,楚彭城人,字公子,建武间,公拜全椒长。传说刘平作全椒长时,刘平将朝廷拨下的建城款购买粮食救济灾民,结果被罢官获罪,押解京城问斩,全椒百姓
全椒民歌
全椒自古以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千百年来以口头形式不断地创作、修改、流传着大量的他们的心声——全椒民歌。全椒民歌一般以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为多,口耳相传,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但也有一部分民歌唱词典雅,比较讲究音韵。全椒民歌的另一特点,是在歌曲中充分体现了方言的特色和韵味。全椒民歌虽长短不一,但基本结构都比较完整,如生产性民歌能完整地叙述劳动的全过程,生活性民歌不但结构完整,还注重情节的戏剧性表达,无论从文学的角度或音乐的角度来审视,全椒民歌都有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一把芝麻撒上天,一肚山歌万万千”全椒民歌犹如烂漫心花,绚丽多彩
八朵云
八朵云是全椒县的一种民间舞蹈,是集歌舞表演乐器伴奏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样式。相传八朵云起源于一种防御武器盾牌,宋末外族入侵,全椒百姓自发组织抗击,并自制各种武器用于对敌作战,其中就有似云状的盾牌。后人为纪念前辈正义之举,将云状盾牌改制为花灯,逢节庆与祭祀时进行表演。随时历史发展,八朵云也在不断变化,曲调由刚劲、强烈变为柔和、优雅;舞姿和造型更加优美、动人;表演内容也逐渐演变为求告上苍、祈求平安,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歌颂新社会、新生活、新风尚。其表演特征灵活多变,既有民舞广场表演,踩街“唱门头”的共性,也有适合舞台表演的艺术个性。其曲调以民族小调为主,如《卖茶货》、《对歌》、《八段景》、《秧歌调
龙山寺庙会
 龙山寺位于风光旖旎的龙山西麓,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502-519)年间,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自古以来,每逢清明时节,龙山上下,花红树绿。前来龙山寺礼佛踏青的信众、儒士和乡民络绎不绝,逐渐形成了方圆百里内屡盛不衰的传统庙会。近年来,随着游人的大量涌入全椒,龙山寺庙会的知名度声震大江南北。庙会时间也由清明一天持续数日,参会人员的身份更是扩大到居士香客、善男信女、文人墨客、远商近贾以及各地游客。庙会期间,各界人士慕名而来。通向龙山寺山门的大道上,每天车流人潮,数以万计。龙山寺内外,求签卜卦,登山踏青,旅游观光,生意买卖,贸易洽谈及文艺演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龙山寺庙会也由礼
三塔寺庙会
三塔寺,号称“江北第一寺”。农历正月十五为三塔寺传统庙会。每年这一天,三塔寺内,香烟袅袅,香火旺盛,信众们通过跪拜菩萨,磕头烧香,祈求平安;百姓们则通过上三香、点红烛、系红绳等方式进行祈福活动;三塔寺外,各类小商小贩的摊点有序分布,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游客们在庙会上品美食,购特产,一边游玩一边感受传统民俗中蕴含的文化魅力。
界首庙会
界首庙会又称“二月二龙抬头”庙会,是全椒县界首街的传统习俗。相传在西汉年间某年,界首久旱无雨,民不聊生。有一老道云游至此,动了恻隐之心,便打坐一棵百年老银杏树下作法七七四十九天,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终于唤醒了沉睡三年的龙,于是界首开始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乡民特建一座庙宇以纪念恩人老道,庙宇落成之日也正值农历二月初二。从此,每年这一天,四乡百姓都来庙宇朝拜老道,借此交换一些小农具和种子。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二月二龙抬头庙会,一直沿袭至今。  庙会期间,界首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家家户户燃放鞭炮,摆酒设宴。庙会上既有形式各异的皖东民间艺术展示,还有农家手工自制的工艺精巧的日用
神山寺庙会
神山寺庙会,是全椒民众十分喜爱的千年古盛会。据佛书记载,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诞生之日,神山寺落成后,寺中众僧为求寺庙0常转,香火鼎盛,就选择了观音菩萨二月十九诞辰日为神山寺落成开光典礼日。于是每年这天,十里八乡的民众便会来到神山寺烧香拜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为神山寺庙会日,并成为习俗流传至今。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神山寺庙会已经成为将祭祀活动、集市贸易和文化娱乐活动融为一体的文化载体,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每年都会吸引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以及长三角的香客、游客来此祈福。庙会举办前后,尽管天气乍暖还寒,但四面八方的信众、游客、商贾纷至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