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滁州市 > 明光特产
明光民俗文化
丰收锣鼓
《丰收锣鼓》是彭修文、蔡惠泉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具有鲜明山东音乐特点的民族管弦乐曲,乐曲借鉴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加以变化发展,推陈出新,充分发挥我国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的表现能力,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乐曲由四个部分组成:1、在雄壮嘹亮的引子后,展现了一幅热情欢欣、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旋律跳荡,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尤其是最后的锣鼓段,以浙江吹打中音色丰富的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情绪更为欢腾、高涨。2、以吹管乐器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开始,转入弦乐组和笛子先后奏出的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然后笛子与弹拨乐器以软快节奏和跳跃旋律,抒发了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3、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
端鼓
端鼓是一个流传在皖、苏两省河域间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因其演唱时所用的伴奏用鼓——而起名端鼓。端鼓的起源因其特殊的存在形式而难以详考。据传与当年唐王李世民举办盛大的水陆大会有关,源于当时的演唱,端鼓艺人的产生和其它曲艺曲种艺人的产生也有很大区别,多为家传,极少师授,最根本的规律就是学端鼓的艺人都有极其相似的遭遇,即幼时曾得过一场较难治愈的大病,在求医无方的情况下,到庙里拜神求仙,并许愿病愈后学唱端鼓。而其他无此遭遇的人是不学此艺的。这里就包含着没有冤死而愿为超度其他冤魂尽力的意思。这种延续规律,至今没变。端鼓的演唱形式近乎于戏剧,即以唱为主,兼有角色扮演,但又不似戏剧中具备完整的程式及生、旦、净
流星赶月
《流星赶月》是我省明光市津里村独有的民间舞蹈。每逢春节至元宵期间随灯会出动,在广场表演,是民间灯会的一种。它是以舞《流星赶月》为特征,变化队形为主,赋有一定主题内涵的群舞。明光居江淮之间,处皖东。津里村位于明光中部淮河下游的七里湖畔。明清期间,淮河流域水修重要,航运发达,给滋生发展民间艺术提供了经济、人文的条件。《流星赶月》因势而生。明万历年间,位于七里湖畔的津里村,每逢正月闹花灯,由数十人持“流星球”紧跟在舞队之首——“龙灯”之后,每到一处,各班花灯锣鼓齐鸣,他们就舞动“流星球”为花灯表演“打场”,有时打场前后也偶尔作零星的表演。因其很受百姓的欢迎,逐步演变为灯会上的固定节目,称为“打场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