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阜阳市 > 颍上特产
颍上民俗文化
颍上花鼓灯
颍上花鼓灯是由劳动人民创造且世代相传的艺术形式,产生于淮河流域广大农村,主要流行于淮河沿岸的颍上等二十多个县、市地区。颍上花鼓灯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展现淮河儿女的礼义风情、勤劳勇敢,表现青年男女纯真、朴实的爱情,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与向往。颍上花鼓灯除在题材、形式、音乐、舞蹈等方面与淮南、蚌埠两地区的花鼓灯有相似之处外,亦有自身的特点。它舞蹈动感特强,节奏紧促有力,动作韵味十足,速度快捷敏锐,架势变换频繁,表演场面炽热欢腾,演员情绪欢快激昂,唱腔粗犷高亢,整个演出气氛堂皇富丽,地方特色浓郁。颍上花鼓灯表演者由数名鼓橛子、腊花对偶组成,通
淮河锣鼓
淮河锣鼓是流行在颖上沿淮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曾把鼓运用在战争中,明清时期锣鼓在淮河流域十分普遍,它是安徽省优秀的民间艺术,在淮河流域广为流传,是典型的淮河文化之一。淮河锣鼓的演奏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曲牌有“长流水”、“十八翻”等多种曲牌,淮河锣鼓时而委婉流畅,时而铿锵有力,锣鼓点变换多样。在花鼓灯锣鼓演奏中“连槌锣”和“丁丁仓”就是根据鼓点的特点而命名的。“长锣”具有连续性,起着过度连接的作用。“长流水”一般用在大场中的跑场,可同长锣交替使用,使节奏富有变化。“蹬步锣”具有推动力,在大场中与“长锣”、“长流
管仲的传说
管子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管子的德政、文章、功业是千古奇迹,许多学者将其称为淮河文明(文化)的伟大开拓者和奠基人,管子做为中华四十名文化历史人物的第一人其雕像塑于中华世纪坛内。司马迁《史记》记载:“管保夷吾者颍上人也。”晋代张湛(处度)《注》认为“管仲鲍叔并颍上人也”。“颍上”不仅是西周既有的古老的地名,而且与管仲和鲍叔出身地管谷湾地貌特征也是一致的。管谷位于颍河(古称颍水)右岸,颍河“在这里拐个弯”,如果乘船顺流而下,管谷仿佛位于颍水之中。古诗文中历有“在水一方”、某某“东海上人”、“海上升明月”、“江上数峰青”之说。“上”者,指“中央”或“基于之上”之意
颍上大鼓书
颍上大鼓书,本地俗称“打鼓说书”,是一种一人说唱并重的表演形式。是安徽大鼓在发展传播中在颍上形成并发展和影响周边的一种曲艺形式,这种民间曲艺从清朝中期基本形成至今已近二百年,是颍淮大地上荡气回肠意悠远的艺术奇葩。“颍上大鼓书”源于颍上,流行于颍河淮河之间的颍上、阜阳、阜南、霍邱等地。据《国家曲艺志•安徽卷》记录:李家生,颖上县人。…十八岁时投师艺人朱华庭,分心学艺,二十岁即出师平话。时常活动于阜阳、霍邱、颖上、阜南县城上演。…后久居在颖上。”《安徽大鼓的历史发展研究》文中这样描述颍上大鼓书的诞生和传承:“李家生以颖上为中间,活动在左近地区平话,动员了左近地域大鼓的开展。就象地动有一
颍上琴书
颍上琴书在颍上境内流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于清末民初,前期吸收了山东琴书,徐州琴书、豫东琴书、淮河琴书等琴书风格特点,后与当地民间老歌小调和花鼓灯歌舞等结合,并融进周边地区戏曲艺术,经过代代艺人传承,已形成了颍上地区独有的琴书表演风格。颍上琴书唱腔音乐为主曲体,代表性唱腔有四句腔(分慢四句腔、快四句腔)、垛子板(唱中有说),还有凤阳歌、梅花落等曲牌,艺人称其为九腔十八调。颍上琴书曲调婉转优美,唱腔舒缓浑厚,语言淳朴生动,演唱形式活泼,在沿颍淮流区具有广泛影响。颍上琴书用颍上乡音演唱,地方特色浓郁,伴奏乐器有扬琴、胡琴(坠胡)、檀板等。在表演形式上,琴书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即一人表演
推剧
推剧是安徽省地方戏之一,属于我国稀有剧种。推剧,又名“四句推子”。由民间歌舞花鼓灯吸收民歌、戏曲、曲艺发展而成。推剧艺术来源于民间小调,与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习惯、民风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反映群众追求国泰民安、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歌颂民风纯朴、爱情自由、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美好的社会秩序,展现沿淮地区人民的礼仪风情,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体现沿淮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推剧一个集戏曲、舞蹈、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其原始音乐处于自然状态的地方民间小调,主要以生旦为主。推剧产生之初多为花鼓灯后场小戏,主要剧目有《小放牛》、《大扒缸》、《青蛇白蛇爱许仙》、《洞宾戏牡丹》等。后来随着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