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安庆市 > 潜山市特产
潜山市民俗文化
桑皮纸制作技艺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岳西地区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年产量逾300万刀。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特点是柔嫩、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文化工艺品。古时生产的桑皮书画纸销往印度、日本等国家,俗称“仿宣纸”。该纸可书、可画、可裱,既是书法美术理想的文房一宝,又是出版复印难能可贵的纸张。上世纪80年代,国家档案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对潜山、岳西桑皮纸画纸通过
孔雀东南飞传说(安徽省潜山县)
200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公布《孔雀东南飞传说》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孔雀东南飞传说》的形成过程,可追溯到东汉建安年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娶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但兰芝为焦母所不容,-遣回娘家。焦、刘两人分手时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兰芝回娘家后,其兄逼其改嫁,在走投无路时投水身亡,仲卿闻讯后也自缢于庭树。焦、刘殉情一事,震动了庐江郡,“家家户户说焦、刘”,在民间广为流传。300余年后,在群众集体创作的基础上,诞生了《孔雀东南飞》。南朝徐陵将该诗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题收入他所编的《玉台新咏》从此进入文坛成为定本,这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叙事诗,堪称中国叙事诗成
十二月花神
潜山历史悠久,文化璀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犹显丰厚。民间音乐舞蹈“十二月花神”,历经300余年,—直广为流传。“十二月花神”是潜山古代民间灯会、庙会中的主要文娱表演节目。据考证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就有”十二月花神”舞蹈的记载,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就以完美的音乐舞蹈形式在民间流传下来。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神话传说“观音洒净”为题材,以传统舞蹈形式表达劳动人民在盛世中的生活感情,舞蹈表达的是观音洒净水,使人间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的美好景象。歌词主题鲜明,是以歌盛世、庆升平、乐丰收、观花赏景为内容的十二首美丽的生活颂歌,每首都采用了我国古代优美、健康的典故。“十二月花神”的唱念字韵,沿用
潜山弹腔
潜山弹腔,即老徽调。在明朝就已流传于民间,流布地区以潜山为发祥地,周围辐射至安庆六邑。到清乾隆之初,职业性班社甚多,其中“五世堂”(余家班)、“四箴堂”、“同乐堂”等长年出演。凭借长江水路优势,上达四川重庆,下到南京苏浙,并与这些地区的文化艺术广泛交流,弹腔有了“徽调”之称,班社亦随之称为“徽班”。弹腔一直以皖江地域为核心流传地,因此,她的胚胎基因、成长历程深得皖江文化之浸润,弹腔音乐唱腔中还融汇了大量的民歌小调,汲取了青阳腔以及民间音乐的多重营养。弹腔的唱念字韵,沿用“中州韵”,并渗入大量“徽音”。尤其是潜山、岳西山区的艺人,这种方音更为浓重。唱腔与“小白”全用方言,大白用方言韵白。唱腔在基
王河舒席工艺
舒席古称“竹簟”是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品。王河盛产水竹,篾工巧匠甚多,自古有“竹席之乡”的美誉,潜山历史上称“舒州”,舒席因此而得名,又称竹席、凉席,是潜山县特有的竹编工艺制品,有近2000年生产历史。旧县志载:“潜山南乡,盛行竹编,男女老幼,多精编技,明代舒席,名闻江淮,晚清远销南洋”。近年潜山汉墓考古发现,汉代即已有舒席,且工艺精湛,这有力地证明了潜山的舒席工艺传承久远。舒席以细薄柔滑、坚韧耐磨,不生虫蛀、折叠易带等优点深受欢迎。它选料精严,专用水竹,尤以小叶水竹为最佳。为防虫蛀,采伐水竹必须在当年十一月至次年二月间(民间称不用“菜花竹”)。对风头、罗尾、暴节、伤痕、发丫等全剔除。竹篾通过剖
天柱山瓜蒌籽制作技艺
潜山县是天柱山瓜蒌籽的发源地,产于潜山县的天柱山瓜蒌表面洁净、双边微凸、子粒饱满,长宽比为1.5~2.3。采用传统工艺加工后,粒籽均匀,入口咸(甜),破壳后子仁鲜美,润脆可口,香、咸(甜)纯正,具有该品种特的风格,气味。是天柱山名优特产。天柱山瓜蒌籽不仅是可口的待客珍品,还是理想的旅游食品。《本草纲目》卷十八载:瓜蒌“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止消渴、利大便、消肿疮毒”瓜蒌籽炒用:“补虚劳口干、润心肺、治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手足皱。”现代医药学研究证明:瓜蒌籽含不饱和脂肪酸钙、铁、锌、硒等16种微量元素。食用瓜蒌籽,有扩张心脏冠脉,增加冠脉流量作用;对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离
天柱山茶制作技艺
潜山县种茶历史悠久,茶叶生产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潜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1980年名茶创制起步,农业局成立名茶小组,安徽农学院茶叶系著名教授陈椽现场为潜山创造的名茶“天柱剑毫”定型命名,1985年“天柱剑毫”参加南京全国名茶评比会,以“品质优异、风格独特”名列榜首,被评为“中国名茶”,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主产于国家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周围的十个山区乡镇,生态环境优越;选用潜山县境内的适制茶树良种茶叶,用天柱剑毫特定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其品质特点为:色翠匀齐毫显,扁平挺直似剑;汤色碧绿明亮,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鲜浓爽口,叶底匀整嫰鲜。以“叶绿、汤清、香醇、味厚”闻名,品饮此茶,有“入品
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77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后冲、毛尖山等地,年产量逾三百万刀,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特点是柔嫩、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该纸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文化工艺品。古时生产桑皮书画纸销往印度、日本等国家,俗称“仿宣纸”。该纸可书、可画、可裱,既是从事书法美术创作的理想的文房一宝,又是出版社难能可贵的纸张材料。上世纪80年代国家档案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对潜山桑
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
痘姆陶器是潜山县传统名牌产品之一,潜山痘姆陶器生产历史悠久,据薛家岗遗址考古发掘考证:痘姆制陶起源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通过一代代制陶艺人勤奋学习,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因此痘姆乡被称为“皖西南陶瓷之乡”。陶器规格多样,种类繁多,主要有日用陶器、建筑陶器等,它不仅是人们生活必需品,而且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品。痘姆乡是陶瓷手工艺制作的发源地和主要生产地。拥有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和勤劳智慧的民间艺人,陶器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大体需要14道工序,需要25天左右烧制而成,制坯方法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借助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坯进行修整,制造出造型优美的陶坯。
潜山木偶戏
木偶戏又称“菩佬戏”或“扁担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据县志记载,木偶戏在潜山县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清末以来木偶戏风行深受群众喜爱,主要集中在五庙、黄铺一带,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剧目大多为黄梅戏三-本、七十二小围,它不是独立的剧种,栖于木偶戏艺人所演唱的声腔,潜山县木偶戏民国前曾唱过高腔、徽调,民国后基本上都是唱黄梅戏。文革期间木偶戏被纳入“四旧”被扫除,艺人停止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文化局积极争取对木偶戏艺人登记发证,鼓励他们开展活动。但由于老艺人逐个谢逝,社会观念的转变,经济强势冲击,文化多元化,青年人娱乐取向的不同,观众巨减,使木偶戏生
二乔传说
乔公,东汉时期庐江皖县(今潜山)人,育有大乔、小乔二女,据传二乔知书达理,聪慧过人,有沉鱼落雁之资,倾国倾城之貌,梳妆打扮是姐妹俩每天的重要功课,每次妆罢便将残脂剩粉投入院落老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也有了胭脂香,此井也因此被称为胭脂井。建安四年,孙策与周瑜率兵攻克皖城,遣人礼聘,得乔公允许,于是,便有了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的千古韵事,二乔也成为了被世人歌咏的对象,如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黄庭坚题诗:“乔公二女秀色钟,秋水并蒂开芙蓉”,雅韵豪放的诗词中尽显细腻柔情,毫不吝啬的将二乔姐妹融入字里行间。在潜山县郊已发现了二乔传说的实物遗存——胭脂井(潜山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