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中市 > 介休特产
介休民俗文化
黑陶制作工艺
黑陶是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陶器,距今约有五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晋中是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本区域储存着大量制作黑陶所需的原料——陶泥,为黑陶制作提供了天然的优质资源。黑陶选用的泥土是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经过不断冲刷,堆积而成,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做。泥土取出后经晾干,后用纱布过滤制成泥坯,经过手工拉坯造型后,用工具反复压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镜。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运用线雕、浅雕、深雕、镂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绚丽神秘的图案。然后给黑陶
介休寒食清明习俗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禁火节,后来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相传,介子推曾辅佐晋公子重耳-列国,割股奉君。十六年后,重耳回国当上了晋文公遍封群臣,独忘介子推。介子推功不言禄,偕母隐居故乡介休绵山。晋文公求贤烧山,介子推不愿出山,抱树焚身而死,于是晋文公葬其尸于绵山,改山名为介山,并下令介子推亡日禁火寒食。民间为纪念介子推,自觉遵守这一规定。我国古代文献及大量文学作品对此都有记述。寒食节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不断融入民间关于介子推的地方风物传说和寒食节习俗,最终
抿尖面和猫耳朵制作技艺
猫耳朵是山西晋中、晋北等地区的一种传统风味面食,俗称“碾疙瘩”、“碾饦饦”等。猫耳朵历史悠久,与北魏?齐民要术?中讲到的“馎饦”形似,其制形如猫耳,小巧玲珑,筋滑利口,是久传不衰的大众面食佳品。猫耳朵的制作方法简便: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后,擀成稍厚(约二三厘米)的面片,切成多半厘米块头,撒面粉,用双拇指按住面块往前推,按成猫耳朵状即成。也有先搓成食指粗的条,用右手掐小块,在左手掌碾成猫耳朵。之后,下在开水锅煮熟,配上各种打卤、浇头。除用白面外,还用豆面、荞面、莜面、高梁面等作原料,亦可焖、可蒸、可炒。抿尖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特制抿尖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