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大同市 > 浑源特产
浑源民俗文化
浑源凉粉制作技艺
浑源凉粉是浑源县的特色名吃,它以土豆淀粉为原料,加入适量的明矾,搅成糊状,在火上滚熟,凉冷倒出成形,故又名粉砣。浑源凉粉又白又细又利口,像猪皮冻似的“筋颤”,拿在手中“滑溜溜”,吃起来“凉丝丝”,再配上其它特色调味品,如豆腐干、莲花豆、辣椒油等,味道香辣可口,回味无穷。浑源凉粉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主要步骤有:1、采用高山种植的土豆为原料,挑选出优质淀粉;2、在粉面中加入适量的食用明胶;3、用冷水将准备好的淀粉和好,面粉和凉水的比例为1:7,具体的软硬度也可根据情况适当调节;4、开大火猛煮,同时用“六道棍”(特制的搅拌棍子)不停的搅拌;5、将明矾用水溶开,倒入锅内继续搅拌;6、将出锅的凉粉迅速涂到
浑源铸钟制作技艺
浑源县传统铸造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时期,当地铸造锅具、农具、大钟的大小作坊有30多家,产品远销雁北各县区和河北、内蒙等地,传统铸造行业十分兴盛。最典型的是位于县城里处的神溪村,该村以传统手工造钟而闻名,古老的技艺已在这里沿传了数百年,诞生出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浑源传统铸钟制作工艺流程为:第一步,选料,要用本地优质松土,上好白口铁。第二步,将松土碾碎,用筛子过滤,然后加水搅拌到一定湿度,水量的多少要根据模子的大小来定。第三步,做模具,将和好的泥手工堆积成型,晾干。第四步,套模型,因为模型有内外两层,将内外模型分隔并套在一起,中间可用细沙子做隔离。第五步,夯土,将填土夯结实。第六步,进行
浑源砂器制作技艺
浑源下韩砂器制作,年代久远。据《浑源县志》记载,浑源砂器制作始于唐代,从宋代起当地就涌现出大批砂器工匠,到明清时期砂器制作已有着很高名气,并在民间广泛应用。清道光十五年(1835),时任河东河道总督的治河专家栗毓美曾把浑源砂锅带入朝内,得到道光皇帝的赞赏,并被封为“朝廷贡品”,从此,浑源砂器享誉全国,与平定砂货、宜兴紫砂陶齐名,被世人誉为“三鼎甲”。浑源县下韩村文化底蕴深厚,砂器资源丰富,几百年来,古老的砂器手工制作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至今。下韩砂器是用天然石矸为主料烧制而成的正北砂器,亦称砂陶,介于陶与瓷之间。传统工艺制作流程大致分为:①和泥,先把石矸料粉碎取磨,煤烧焦粉碎取磨,然后按3:2比
浑源耍故事
“耍故事”是一种集体舞蹈,也叫“地秧歌”,属“踢鼓秧歌”的一种,流传于山西省浑源县及其周边地区。关于它起源于何时,查无记载,据当地艺人口述,“耍故事”最早起源于民众以保平安、祈丰年为主要内容的祭祀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以广场、街头小型表演的娱乐形式,主要表现形式为武功、对耍、单耍、戏耍和杂耍。“耍故事”表演人员有十八人,分别是宋江、张青、孙二娘、林冲、时迁、顾大嫂、李逵、鲁智深、武松、扈三娘、刘唐、安道全、吴用等。行当分为须生、武生、青衣、武丑、刀马、武花脸、二花脸、文丑等。表演者根据不同角色,身穿固定服饰,手拿特制道具,随着锣鼓点的强弱节拍翩翩起舞,舞姿多变,活沷异常,各有千秋。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