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德宏州 > 芒市特产
芒市民俗文化
傣族剪纸
剪纸是云南许多民族喜爱和普及范围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傣族剪纸为其中特色突出者之一,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傣族剪纸最早见于本民族祭祀所用的纸马,后来在佛教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喜庆、宗教、丧葬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在喜庆节日中剪纸多用金、红、绿、黄色;在丧事中则多用金、蓝、紫色。其剪纸内容与宗教活动及对生产生活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种方法,剪无需稿样,随手可剪;凿则需稿样,按样制作。傣族剪纸使用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或剪或凿,技艺很高。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点,一般可剪八层纸;凿子和锤子有稳、钻、灵、活的特点
景颇族服饰
景颇族的景颇、载侃、喇期、菠莪等支系的男子一般着黑色对襟短衣,裤腿宽。老人留辫子缠在头顶上,裹以黑布包头,青年喜裹白色头。外出时必挂“简阳”和长刀,以1武和尊严。妇女一般着黑色对襟或左枉短上衣,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上衣前后及肩上都针有很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六七个项圈或多串银链子和银响铃,耳朵上戴比手指长的银耳筒,手上带一对或两对粗大的荆花银手锡。许多妇女还爱好用藤茨编成藤圈。涂以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能增加美观。景颇族妇女用毛线织成的统裙,是她们艺术才能的集中体现。统裙,大山支系叫“勒布”,小山文系叫“普藏”,意思始织出的围裙,习惯上称统裙。统裙用羊毛线织成,
三台山乡德昂族传统文化
三台山乡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西南侧,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辖4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海拔1136.75米。1437户,6315人。人均耕地面积5.4亩,人均收入749元(2003年)。德昂族是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历史悠久。三台山乡传统文化积存丰厚。德昂族的传统民居为竹楼(干栏)形式,形制与傣族和景颇族的竹楼不同,顶头很高,形似“诸葛亮的帽子”。传说诸葛亮平定南中时,曾将帽子赠给一位德昂族姑娘。为表示对诸葛亮的怀念,人们便按帽子的形状建盖竹楼并延续至今。室内分设两个火塘,由男女两性分享,楼房设有两部楼梯,一个设于正门前,搭有晒台,用于晒衣服或谷物,凡亲友来访均由此处出入;另一个设在
德昂族浇花节
浇花节,德昂语称为“散根”,是德昂族最有标志性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广泛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州潞西市、盈江县、瑞丽市、陇川县和梁河县,其中以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保存最为完整。从德昂族民间传说可知,浇花节的渊源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德昂族地区有密切的关系。浇花节内容丰富,节日活动按照浇佛、供品品尝比赛、祭拜天地和念经祈求风调雨顺、打水给老人洗手、对歌和传烟、浇水、歌舞表演以及送花篮等8个程序逐步展开。人们穿上盛装,给佛爷、佛像浇水,以示对祖先、恩人的怀念和敬重,还要为年过六旬的长寿老人洗尘拜寿,表示对他们的感谢和祝愿。接下来,青年男女相互泼水,特别是向当年新婚的夫妇泼水道喜,祝
芒市傣族传统制陶技艺
芒市傣族传统制陶技艺潞西傣族土陶制作工艺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轩岗乡芒棒村芒巷寨。制陶工具有转盘“埋板”、木陶拍“扁波”、鹅卵石“麻幸”、木槌、木板、牛皮或竹席等,原料是当地的黑胶泥。一般经过取土、加沙和泥、制坯、晾晒、烧制等几道工序。品种主要有土锅、陶罐、甑子、茶壶等。潞西傣族土陶制作技艺传女不传男,均由妇女制作,土陶一直是当地傣族的收入来源之一。20世纪60~70年代,制陶工艺在该寨十分普及,寨中半数以上人家均制作陶器,除自己使用外,还销售到芒市一带。目前只有两位80多岁的老人掌握制陶技艺,但年岁已高,近年来已不再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