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多少珍馐佳肴,忘不了水街粉饺。
水街的名小吃很多,粉饺就是其中一品。在南宁,水街粉饺与老友粉齐名。然而,因为很多老店的技艺已经失传,很多人只闻其名,难睹其容,难尝其味。正因如此,水街粉饺才最让人难忘。如今,老甘粉饺已经注册商标,成为品牌。
悠久遥远的历史
曾经,水街有三四家粉饺齐名,但传承到现在仍被人认可的就是老甘那一家了。
在大同街6栋109号,女儿们在店里包着粉饺,86岁甘贤英阿婆则坐在小店门口卖马蹄糕。甘阿婆的父亲是甘家粉饺的创始人,甘阿婆是甘家粉饺第二代传人,甘家粉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阿婆说,从她记事起,父亲就挑着担子沿街叫卖,她就跟在父亲身后,后来手艺尽得父亲真传。转眼,甘阿婆也已经白发苍苍,这么多年来,周围的环境不断在变,不变的还是那粉饺的味道。
在甘阿婆地道的南宁白话里,展现这样的一幅画面:每天清晨,一个叫卖粉饺的男子,穿越晨雾独行。青蓝色的对襟褂,一对卷起的裤管,黑布鞋,箩筐里面晶莹剔透的粉饺、粉虫,冒着热气,散着浓香。从街头到巷尾,悠长的叫卖声幽幽飘荡,长长的巷子里,不时有人开门出来买粉饺、粉虫。
一年又一年,一朵朵小花,飘落在长满青苔的石板上,枯萎了又开放;春去秋来,巷边门面镜子,一槅一槅模糊在日月的轮转和沧桑中,时光轻易地让粉饺凝聚了上百年的历史。招待外地客人,南宁人喜欢来水街吃粉饺。除了粉饺的香味,品的就是延续百年的文化。不管穿着西装,还是趿着拖鞋,没有人在意,坐在方寸之间的小凳子上,在如凳子一般大小的小桌子上摆上粉饺、粉虫……那股小市民的悠闲,那股浓浓的市井风情,在邕城的古街风韵中穿行。
独一无二的工艺
粉饺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糯米粉蒸熟作皮。因为南方人不习惯吃面食,却对大米情有独钟。粉饺就是北方饺子在南方的本土化后的产物。
一盘粉饺摆到了桌上,记者迫不及待拿起筷子细尝起来。眼前的粉饺,粉皮光滑透亮,皮质结实有嚼头,用料特别厚实。据说,这种粉饺即使多次抛起来也不会烂。用筷子试抛了了好几个粉饺,掉下来的粉饺完好无损,真的与其他很多粉饺不同——那些粉饺,刚刚夹起下半截就烂在碟里,更不用说抛起来了。
与北方饺子的肉味浓郁、广东饺子的清爽相比,水街粉饺的味道带着浓郁的“西南风”——酸甜中带着肉香,馅是广东风味的冬菇肉末,皮和潮州粉果相似。
西乡塘水街甘家粉饺的第四代掌门人卢志告诉记者,粉饺之所以能传承百年,靠的是独一无二的纯手工制作工艺。做粉饺要用优质的大米,经过泡、洗、挑选、磨米、调浆、蒸制等十几道纯手工制作工序,在这过程中绝对不能加任何添加剂,搓出来的粉皮自然厚实有弹性,蒸熟后也结实有嚼头。当然,在这过程中作用最大的还是米质,米质的好坏决定了粉皮的品质。
粉皮做好之后,将瘦猪肉、虾米、香菇、木耳、莲藕、马蹄等制成馅心,然后包成饺子。蒸熟后就可以上桌,蘸酱、醋等不同的调料,就有不同的风味。值得特别推荐的是老甘粉饺的蘸酱,比如黄皮酱,酸酸甜甜的,还有一种用肉煮成的酸甜汁,蘸着粉饺,味道浓郁而令人开胃,令人大快朵颐。
推荐产地:西乡塘区水街
路径:可以搭乘203路、18路、78路公交车到人民解放路口站下车,拐进旧水街菜市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