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竹板山歌为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斗门区白蕉镇客家人的先祖为躲避战乱,不畏艰难险阻多次迁徙,从中原南迁到广东河源的珠玑巷,再分流于南粤大地,休养生息,繁衍后代。在迁徙和创业的苦旅中历经磨难,饱尝了人生的甜酸苦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文学与音乐的形式,在呼喊与抗争中有感而发,唱出了天籁之声,以此抒发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在与大自然的斗争和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了他们的精神产品——客家竹板山歌。他们在溪涧、河畔对唱互答;在田间、林边、谷场、山野尽情歌唱……他们以能歌会唱为荣,男女老幼都爱听竹板山歌,爱唱竹板山歌,蔚然成风。
客家竹板山歌(白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客家竹板山歌(白蕉)有其特定的生态环境,也有其特定的风格,它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遗风,与钦定文学、文人作品截然不同。它语言质朴天然,生动通俗,自然率真。有很多作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不乏语言艺术含金量很高的精品,值得推广与学习。
2009年3月,客家竹板山歌(白蕉)被列入珠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来源:区文化局
信息来源:区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