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茶山公仔

东莞茶山公仔

  茶山公仔又叫茶园公仔,属泥塑工艺品,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主要题材,戏曲面谱为制作蓝本,其制作主要分布在东莞市茶山镇区。茶山公仔早在明朝初期已有制作,明末清初至民国初期广为盛行,深受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民众所喜爱。

  茶山公仔的产生和风行,和当地的民俗风情有关。东莞及附近地区有为初生孩子“开灯”的习俗,这一习俗甚至在珠江三角洲都广为流传:凡是生了男孩的家庭,不论贫富,必须于次年正月十五前为孩子“开灯”,在家庭、家庙、祠堂内摆酒宴请亲友,一是表示庆贺,二是让家族内认同新生儿为族内一员。“开灯”自然少不了花灯、泥公仔一类应景之物,于是,春节是茶山公仔产销最旺的时候。

  茶山公仔多取材于戏剧中的历史、神话人物,主要包括“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夜战马超”、“牛郎织女”、“四兄弟”(刘备、关公、张飞、赵云)以及民间传说如“天姬送子”、“状元及第”、“醒狮迎春”、“福禄寿”等。

  茶山灯市非常兴旺,东莞邻近的增城、博罗、河源等外县群众都前来购买。茶山公仔于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茶山公仔制作过程

  茶山公仔用泥十分考究,以前用本地的陶泥,现在要用海泥。海泥运回后,晒干,捣成粉状再让它自然湿润,然后不断搓揉再上模打印成型,晒干后必须涂上一层牛胶方可彩绘。

  茶山公仔的生产,不是捏塑,而是用一个泥模印制出来的。它的生产过程主要有:练泥、上模、彩绘。

  1、练泥:泥是从河涌中采回来的,但采泥也有考究,面上一层不能要,有砂质的也不能要。泥采回后,可露天放在空旷处,让其自然风干堆沤,待其堆沤到一定时间才能用。练泥时,先把泥敲碎,过筛,再用水调好,用木制大槌大力敲打,把泥敲打到有一定的坚韧度才可上泥模。否则,干后就会产生裂痕,有裂痕就是废品,不能用,就要重新打碎备用,故练泥是关键的一环。

  2、上模:茶山公仔的上模,是第二个工序。泥块要根据泥模的大小拿捏准确,用双手的拇指,把泥块在模具的四周压实,不要留有任何空隙,否则,就会出次品。压好后把泥块倒出,这样就成了泥公仔的胚形,装竹脚,待其阴干后上色。有多少品种的泥公仔,就要有多少个泥模,泥模印的多了,会有损坏,印出来的公仔就会模糊不清。这样必须要重新起模,因其要重新用泥捏和雕刻过,通常一般人是起不了模的,高手起出的模又清晰又耐用。

  3、上色:即彩绘,是最后一道工序,非重要部位上色时,一般由妇女、儿童动笔,重要部分,如面部,盔甲,衣饰等,必须由高手亲自绘画。精品的上色,还要用鸡蛋清作辅料,这样的公仔才会光艳夺目。

  茶山公仔的五个级别

  茶山公仔可分为五个级别,一级品:立体配套,精工彩绘,穿着真丝绸衣,用玻璃罩罩住;二级品:亦是精工彩绘,但不穿真衣,价格较一级品便宜,一般人家也可以买回家中摆放;三级品:一般彩绘,可配套或不配套;四级品:是一般彩绘,平放的配套像,每套四个,统一格式,俗称“四兄弟”(刘备、关公、张飞、赵云);五等品是小如食指彩色模糊的塑像,俗称咸鱼公仔,言其贱也。凡结婚不久尚未生育的妇女,结灯之夜,由族中理事请来男巫,奏着乐曲,将这些“咸鱼公仔”分送人家,俗称送头灯,祝她们早产麟儿。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东莞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茶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