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井龙舞

洞井龙舞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洞井龙舞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洞井龙舞是湘派龙舞的杰出代表,它在保留原始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是长沙地区民间龙舞的缩影。

  洞井龙舞在湖南沙市洞井铺镇一带较为红火。2008年,洞井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洞井地区龙舞的种类较多,分“布龙”、“三节龙”、“人龙”、“长龙”等。各种龙都有它不同的流派和风格,玩法不一。

  “布龙”是受群众欢迎的广为流行的一种风俗集体舞。这种龙,龙头小,分9节和11节两种,每节相距为6尺。头和第二把、尾和第八把相距为7尺,第六节为主把,长6尺(这个长是指龙衣的长度)。主要舞法有:打纽丝、摆图案、排字等。

  “人龙”系一种大型徒手舞蹈,这种“人龙”不借助任何道具,完全是由成人和孩子连接而成,起舞时动作简单,主要是“S”形行走和起伏行进,造型动作主要是盘旋,不能做大的变换和调动,主要由成人和儿童徒手交错搭建组成。

  “长龙”又称“摆龙”,在长沙地区和洞井镇都十分流行,这种龙龙头重、大,龙身直径粗,身长一般有13节至15节,不适宜做大的舞动,主要是展现龙的气势,表演展示主要是跑动。

  “三节龙”的表演主要是舞龙人在高台上的配合,人、龙不能相撞,不能掉下高台,舞步、动作、玩法与布龙差不多,由于人少,动作更为简单。

  舞龙制品

  龙头、龙尾:一般是用竹篾扎成,皮线糊裱,涂抹光油,着彩色。龙头略大于龙把三分之一,龙尾稍大于龙把。龙头、龙尾的大小尺寸无统一规定,可视情况制作,只求玩耍方便。

  龙衣:用较好而软的布做成。以大红、黄色等喜庆、富贵色彩为主,也可用深蓝做成青龙,用银色做成白龙,但头上一定要有红花点缀,龙衣上绘鳞片,成波浪状花纹。

  服饰:舞龙演员的衣服,一般采用彩布镶边,绑腿,布袜套草鞋,头扎三角巾。现在,一般采用更加时尚的演出服,要求颜色鲜艳、统一、美观、大方,便于起舞。

  舞龙配乐

  洞井龙舞的配乐没有固定曲牌,一般采用民族打击乐器加唢呐,演奏一些民间熟悉的乐曲和小调。如《得胜令》《十盏灯》《望郎》等。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演奏一些现代乐曲。如《好日子》《团结就是力量》、《社会主义好》《没有0就没有新中国》《浏阳河》等。总之,舞龙音乐宜欢快、热闹,音乐节奏轻快、明朗、干脆、富有喜庆气氛。

  舞龙队列

  舞龙出动分前导队、龙、后卫队。前导队设长喇叭、大锣、大鼓、三角大旗6~8面、牌灯,牌灯上以前是书写郡脚堂名,现在则写上“恭喜发财”“家庭幸福”“新春快乐”等吉祥字句。民族打击乐队在前导队或后卫队均可。乐队的排列没有固定位置,可根据“龙”及表演要求而定。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雨花区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龙舞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