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剧源于清末,是从宣卷发展起来,吸收了杭摊等表现手法,流传于杭州、上海、江苏及周边地区的全国唯一用杭州话演出的地方剧种,因其具有独特的戏曲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而在我国地方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初,杭州宣卷艺人受维扬文戏的启发,组建了“民乐社”,后又组织“杭剧春秋社”,在杭州大世界首演杭剧,人称“化妆宣卷”,又称武林班。随后进入上海大世界游艺场及苏南一带巡演。鼎盛时出现过16副武林班的流动演出的盛况。1957年,杭剧团成立。著名戏剧家田汉赞誉道:“与北昆相比,各有所长。”著名画家潘天寿观杭剧《雷锋》后,作《雷锋品质》国画相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杭剧团撤销,成立了杭剧改革组。期间,排演了大量的杭剧现代小戏。
杭剧采用大陆板、平板、宣卷调等唱腔和杭州方言,演传统戏时,表演细腻,白口以“中州韵”为主,唱腔优美柔情,演唱用真假声结合。演现代戏时,表演质朴、生活化,演唱丹田气足,唱腔高亢、激昂。伴奏以江南丝竹乐器为主,讲究你繁我简,嵌档让路的自然支声因素。其代表剧目有《银瓶》、《李慧娘》、《苏小小》和现代戏《雷锋》、《母亲的泪》等。它的基本腔“大陆板”曾被锡剧、越剧等众多剧种所吸收。
目前尚有十余名传承人致力于杭剧的传承发展,并且招收了一批有一定表演基础的年轻的杭剧艺人加以培养。杭州市政府十分重视杭剧的保护,2008年专门出台了《关于保护发展杭剧的若干意见》;2009年,恢复杭剧团,并在杭州艺校开设杭剧班,同时积极创编大型杭剧、杭剧小戏小品参加各级各类演出,使一度濒于失传的杭剧重现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