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回龙观来历的传说,最普遍的说法是明代皇上去十三陵祭祖回来要在这里休息,并观望京城,所以才有了回龙观这个地名。
皇上去十三陵祭祖,确实必经此地。可为什么去的时候不在此休息,回来才在此落脚?归途再往南不远便是清河镇,皇上为什么放着重镇不用,非要在村野荒郊停下来休息?回龙观既无山又无坡,隔着清河镇能观望到京城吗?种种疑问都说明上述传说只属顾名思义。说起来倒是简单扼要,却不能自圆其说。
本人听到过另外一种关于回龙观的传说,要比现在的说法可信得多。
回龙观之所以叫回龙观,确实与皇上去十三陵祭祖有关,但不是回来时在那里休息,更不是观望京城。恰恰相反,与一个生不能前往祭祖、死不可入葬十三陵的皇上有关。他只能到了回龙观这个地方便停下来,遥望祖寝,默默哀悼,然后便悄然转回。他便是明代第七代皇帝景帝朱祁钰。
明代曾发生过“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在事变中被俘。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兵部侍郎于谦议立朱祁镇之弟、絣王朱祁钰为皇帝,即景帝。接着又发生了“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再次将称帝的弟弟贬为絣王。并限定朱祁钰活不可祭祖、死不能入葬昌平天寿山明帝陵(十三陵)。朱祁钰死后,果然成了唯一不能入葬十三陵的皇帝,葬在了京郊西山的金山口。
被贬的景帝朱祁钰,孤独悲凉,非常思念父母,却连上坟的权利都没有,只好悄悄来到现在回龙观这个地方,遥望天寿山,以心相祭,然后便含痛而回。后人,便将朱祁钰经常落脚的那座小庙称为回龙观,小庙所在地也因此得名,也就是现在的回龙观。
其实,回龙观也并非后人专门为朱祁钰所起的名字。“回龙观”这三个字,又源于天神的一个传说。
相传,曾有九条小龙不服管教。玉皇大帝得知非常生气,马上派南极仙翁前去处置。南极仙翁来到九顶山找到兄弟九人,便要处以刑罚。九龙不服,在大渊子里与南极仙翁打了一仗,南极仙翁一则势单力薄,二则九龙凭借水上的功夫大显身手,不下几个回合,便使其败下阵来。不拿下九龙怎么向玉皇大帝交差?南极仙翁急中生智,用南极神功将东面的一个山头搬走,大渊子里的水立即向东海流去,不一会儿就流干了。九龙离开水如同大鹏折翅,只好束手就擒。南极仙翁打开宝葫芦,将九条龙收在里面,压在一块大青石板底下;为防止九龙逃走,又在大青石板上建了一座宫殿,此殿就叫“回龙观”,希望九龙早日回心转意。后来,此殿便成了骊山0的行宫。骊山0定期到“回龙观”住上些日子,以监督九龙的受罚。
由此可见,百姓将朱祁钰落脚之地称为回龙观,更含对兄弟之争的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