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瓷釉色透明,花色斑驳,自然天成,纹理与瓷质浑为一体、自然和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欣赏和收藏价值,被誉为我国陶瓷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历史渊源
绞胎瓷始于唐,兴于宋,有“白如雪、红如朱、绿如翠、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花似锦、凝如脂、润如玉”的美誉,属于中国历史名瓷。绞胎陶瓷的烧制成功,是人们冲脱了隋、唐以前单调青白两色瓷的束缚,是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
焦作最初因“焦家的陶瓷作坊”而得名,在唐宋时期是久负盛名的瓷都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河南省焦作市当阳峪宋代瓷窑遗制址现存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的碑刻《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瓷窑繁荣的盛况。焦作当阳峪窑用绞胎、绞釉、剔花技法制作瓷器,其风格独树一帜,表里如一、内外相通,广为世人喜爱。被誉为绞胎瓷之乡的焦作当阳峪与景德镇、德化、耀州并称为“中国四大瓷都”。
焦作当阳峪瓷业全盛于我国北宋时期,其中绞胎技法品种最全,品质最高,具有其独特风格。北方民间把绞胎瓷也称为“透花瓷”,是用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交替迭摞,互相揉和,经过盘卷、切割、滚压而成,工艺难度大,其纹饰入胎质,有黑白或褐白色相间,而成各种图案纹饰如羽毛纹、编织纹、孔雀纹、水波纹、类木纹、流沙纹等,器形有盘形、碗形、碟形、钵形、盒形及方枕等。
当阳峪地处太行山之阳、南临黄河,所特有丰富的土资源及水源、木材等烧造条件,又有黄河水路,交通便利,同时距都城汴京遥遥想望。有利的社会基础和地利条件,以及丰富的天然资源,这都是宋代当阳峪绞胎瓷得以兴旺的重要原因。
制作工艺
绞胎陶瓷每一件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纹理特色,其纹理结构只有相似,没有相同,它以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成为诸瓷之中的佼佼者,堪称制瓷精品。
绞胎陶瓷制作技术是当阳峪独特的工艺技术之一,绞胎是陶瓷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将形式美在瓷胎装饰方面推向极至。
当阳峪的绞胎瓷,最早出现在唐代,那时的绞胎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胎。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温黄鼬、绿釉为多见、瓷胎白较差。到了北宋时期,当阳峪的绞胎技术已十分成熟了,绞胎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工艺更趋成熟,瓷胎的白度有了很大提高,纹路技术也更加完美,而且表里如一。有席编纹、麦穗纹、羽毛纹、回转纹、木旋纹、流沙纹约十多种纹理的变化。
当代绞胎瓷的工艺水品更加精湛,纹饰也更加多样,根据中国当代唯一的绞胎瓷工艺美术大师杨峡的著作,我们可以知道绞胎瓷的纹饰可以分成16种基本纹饰。绞胎瓷的理论研究和工艺探索,河南焦作当阳峪也走在了最前沿。
绞胎是指将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通过各种复杂工艺在瓷胎里直接做出纹饰的瓷器表现手法,传统的绞胎工艺因为不成熟,在烧制过程中容易开裂,因此工匠们不会采用高温烧制绞胎瓷,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绞胎作品多为陶器。而且因为当时高温颜料技术的落后,烧制过程中颜色容易挥发,所以烧制的作品颜色较为暗淡。当代经过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与研究,在焦作当阳峪已经可以做出玉质感很强的瓷器作品。
当代绞胎瓷工艺突破了前人所面临的束缚,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并且吸收了很多种其他艺术形式,使其面貌一新。由于高温颜料技术的进步,现在即使在高温下也能够烧制出颜色鲜艳的瓷器作品,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因此也就能够更好的被年轻人接受,更好的被年轻人传承。
绞胎瓷通过与雕刻艺术结合更能表现其材质美,通过与美术瓷结合可以做出更有收藏价值的艺术作品。设计上还可以借鉴青铜器,玻璃及玉器等更丰富了绞胎瓷文化内涵。
绞胎分类
绞胎瓷。一般来说,人们常见的古董绞胎瓷作品多为陶器,随着制瓷工艺的提高,绞胎瓷优秀艺术作品也不断涌现出来,中国在绞胎瓷领域处于领先的地位,尽管近代日本在绞胎陶瓷领域的摸索比较深入,但是并没有出现什么优秀的瓷器作品,大多数烧制温度不高,瓷化并不好,绞胎瓷工艺难度就在于高温烧制过程中的开裂问题,温度越高烧制难度越大,瓷化越好,也就越有收藏价值。
绞胎陶。现在很多绞胎艺术家的作品还以陶为主,绞胎陶因其色彩绚丽多样而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喜爱,低温颜料颜色丰富,可以做出很多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绞胎紫砂。中国绞胎艺术与中国紫砂艺术的结合创造出了艺术精品绞胎紫砂,工艺难度增大使得紫砂壶更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而不可复制性又增加了紫砂壶的收藏价值,多变的纹饰,珍贵的材质,造就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看过绞胎瓷的人会说绞胎瓷是中华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喜欢紫砂壶的人会说紫砂文化是中华茶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绞胎紫砂壶的出现创新的不仅仅是工艺,更是中华传统工艺的一次创新,也代表着中华传统工艺的伟大复兴。
辉煌重现
宋靖康年间,由于战乱当阳峪的瓷器生产中断,绞胎瓷技艺失传。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中,当阳峪古瓷器仅存60余件。1963年当阳峪陶瓷文化遗址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仅仅珍藏的两件当阳峪宋代绞胎瓷,1981年引起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的极大兴趣。他到焦作当阳峪瓷窑遗址考察,并亲自试制,对传统绞胶瓷工艺进行恢复性开发。2001年焦作市金谷斋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对绞胎瓷生产工艺进行研发,2002年河南省科技厅、焦作市科技局组织对当阳峪绞胎瓷工艺进行开发研制工作,列为省、市科技攻关项目。由柴战柱先生负责,组织全国各地一大批当代陶艺家、工艺美术大师及陶瓷工程技术等科研人员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绞胎瓷工艺研究,对当阳峪绞胎瓷的质地成份、原材料、创作技法、烧结工艺等进行全面研究。
绞胎瓷创作和烧结工艺难度大,不易掌握,不同种类的泥土不易完美结合,开裂程度严重,成功率极低。以柴战柱为首的创新团队通过选用世界各地不同的陶瓷原料,运用智能配方技术,选择连续多点变温烧结工艺,通过近万种试验方案,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使失传已久的绞胎瓷工艺得以全面开发和创新,创作出如羽毛纹、编织纹、水波纹、流沙纹、团花纹、凤尾纹、类木理纹及各种动植物图案、图形。在保持其传统工艺特点、技法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质地、色彩、光泽、造型以及镶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汲古创新,力求工艺和艺术完美结合,提高了绞胎瓷艺术品味。利用绞胎瓷的特殊技法,把各种纹理的千变万化之态运用到绞胎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使这一文化遗产――中国历史名瓷绞胎瓷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当代陶瓷艺术珍品。
绞胎艺术在日本侵略时期被传到了日本,从此在日本发展了几十年,当代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绞胎艺术家,已故人间国宝松井康城和赤水烧掌门伊藤赤水就是很好的代表,日本人对绞胎艺术的热爱,铸就了日本在绞胎艺术界的影响力,绞胎艺术也迅速传入了西方,在美国南美以及欧洲都有很多艺术家加入到绞胎艺术的创作中来。
传承价值
绞胎瓷内外相通表里如一代表了中国文人墨客的君子情怀。绞胎文化源于孟子那篇“君子本色,表里如一”,同时传达着对君子本色的尊敬和赞美。从技法上绞胎瓷着重表现瓷胎的表里如一,从美学上绞胎瓷强调淡美素雅,力图表达“仁义礼智跟于心”的君子品味,同时又以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诠释了“其色也睟然”君子气概。历史上也因其这种特性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相传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首次拜访自己岳父时送的就是亲自到河南定制的绞胎瓷。随后很多文人雅士纷纷效仿,致使在当时工艺水平下绞胎瓷供给严重不足,很多百姓只得将窑内摔碎的瓷片作为贵重的礼品相互馈赠。
中国绞胎艺术瓷是融历史性、时代性、艺术性、独创性于一体的当代艺术名瓷地位。所创作的中国绞胎艺术珍品,名瓷加名家名作有着其独特的全新风貌。从原料、技术到艺术形成、精神内涵都有着其独创的一面,其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绞胎艺术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绞胎瓷文化与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息息相通。绞胎艺术瓷其独特的表里如一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华夏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和做人原则,绞胎瓷多色融合的独有品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谐,与我们的追求和精神相吻合。这正是当阳峪胶胎艺术瓷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