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亦称庙市,是古代市集的形式之一,它是一种融宗教文化、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这种形式早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一般选在寺庙或其附近举行,它是古人借助庙会进行商业贸易、人员往来和信息传递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景忠山的庙会历史久远,它诞生发展于明朝中后期,辉煌鼎盛并贯穿于整个清代,发展到今天依然历久不衰,并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
景忠山供奉的主神是道教神仙碧霞元君。相传,农历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的生日,十月十五是碧霞元君的元斋日。碧霞元君是一位全职万能的神仙,她在百姓心目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为了表示对她的崇敬,就选定这两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来颂扬她的神德及福祉。
在庙会日期的选定上,各地因为供奉的神仙不同,因此庙会的举行时间也不一样,而且即便供奉同一尊神,不同的地域举办庙会的时间也不尽相同,这个原因主要是根据当地的季节气候而决定。就景忠山庙会而言,古代这里以农耕为主,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来确定。四月份,这里万物复苏,天气变暖,蜗居了一冬的人们,很想设计安排一个活动来放松一下精神,而且此时春播尚早,正是农闲时节;而十月十五的庙会,秋收已过,刚人冬季,漫长的冬闲也要寻找些色彩来点缀生活。于是,人们选择了这个时候来祭天神、办庙会。所以说,庙会是敬神娱人,人神同乐的一种活动。
景忠山的庙会一般是五天,所有的民俗活动到第三天达到0。当然,庙会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上山进香。那些来自天津、北京、山西、内蒙等路途较远的香客,提前出发,算好行程,赶在庙会前到达景忠山,投宿到山下的客店。第二天早起洗漱停当,略进素食,洁衣整冠与附近众多的香客会集在一起。四面八方的香客都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三五成群,启程上山。据史料记述:“天虽未曙,山上进香人,灯火蝉联四十里,如萤火数斛,放之山间,燃山熠谷,目眩久之。”
为了方便那些老弱病残者朝拜碧霞元君,碧霞宫还专门制作了一尊用腾条编成的轻身元君塑像:每到庙会时,人们就把它抬下山来,供人们朝拜,庙会后再抬上山摆在原身像前。与此同时,山上各个寺庙宫观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法会,为香客们诵经祈福,保佑平安。
赶庙会一般讲究连续烧香三年,中间无特殊情况不得间断,而许下的愿望实现后,还要上山烧香还愿,感念神恩,这就是庙会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的主要因素。
庙会的另一个主要民俗活动就是唱社戏。社,祭祀场所。景忠山作为一座神山,酬神社戏是庙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一般要唱满五天为止。唱戏的费用由本地商会牵头,各商号或善士赞助,自愿点戏公演,演出的都是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下山的人们在给元君敬完香后,像完成了一件大事一样,心清气爽,都兴致勃勃地围拢在戏台前,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戏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香会也是庙会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般由附近村庄人员组成,每村一个,人数不等。内容包括跑旱船、抬杆、举杆、扭秧歌,形式丰富多样。到庙会正日子,按抽签顺序在山下打场表演比赛,然后集体到山上敬香,奉上香资,然后僧人就会将这个香会的基本情况,刻在一个一尺长短的会碑上,摆放于会碑亭内,这样就会给这个香会及全村带来好运。但是,如果某会连续三年不来朝山,僧人就会将会碑推下山去,表示今后不再接纳此会。所以,各村都很重视这个活动,力求在行头、演技、香资等方面超过其他香会,以此显示这村的实力和会首的能力。
除此之外,庙会期间还有皮影戏、踩高跷、拉洋片、变戏法等活动贯穿其中,可以说无奇不有,无所不含。这种约定俗成的庙会规仪就这样经历了数百年,一直延续了下来。
进入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景忠山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发展旅游,振兴经济,一度停办的景忠山庙会于1993年又重新举办,每届庙会都赋予它全新的主题,注入崭新的内容。庙会的规模日渐扩大,影响越来越广,特别是最近的几届庙会,每届都有1000多家经营摊点,20多个大型文艺团体,100多个商业组织参加庙会商贸和演出活动,各地游客来赶庙会者成千上万,人山人海。庙会期间,当地的车站、商场、旅店、饭店到处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可谓一业带来百业兴。
景忠山庙会通过其历史的影响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把广大的游客聚拢在一起,人们从这里购物、观赏、交流、洽谈,获得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其乐融融,一片祥和升平的景象。现在,景忠山以“庙会为题,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繁荣经济”的发展思路已经确立,这种独特的庙会经济和庙会旅游模式,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广大游客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