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源竹雕是川派竹雕的代表。
聚源镇在古代被称为“导江县”,来源于4500年前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禹贡》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都江堰水利工程大量使用竹子编结的竹芭、竹席、竹绳等。证明都江堰市竹文化的历史十分悠久。作为兼有实用和观赏作用的竹雕工艺,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现存最早的竹雕艺术品为汉代作品,现存记载竹雕工艺为六朝时文献。川西平原在唐宋时期竹雕艺术水平已经很高,到明清时已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川派竹雕工艺。而都江堰市正是川派竹雕的主要地区。
聚源竹雕承自川西竹雕流派,在清晚期和民国初年是巅峰时期,现存世的大部分竹雕精品都完成于这一时期。川派竹雕构图讲究,刀法细腻,以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和鎏青雕为主,并有朱三松、吴之璠刀法等独特的工艺技术传世。作品主要以摆件、挂件、炉瓶、笔筒、鸟笼等为主。但在20世纪50年代后,竹雕工艺品市场萎缩,竹雕艺人或病故,或改行,竹雕工艺濒临失传。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高尚远先生为代表的竹雕艺术传人,出于振兴竹雕艺术的目的,拜师访友,发掘传统工艺技术,近30年来,不但全面继承和恢复了川派竹雕的传统工艺,而且有所发挥和创新,既保持了川派竹雕独特的工艺技术,又在绘画构图,雕刻刀法上融汇新的内容,而且把牙雕、玉雕、木雕艺术巧妙与竹雕艺术相结合,推出许多享誉海内外鉴赏家和收藏家的艺术精品。
聚源竹雕艺术已在我国同行中独树一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千年的工艺技巧,使聚源竹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聚源镇已被文化部命名为“竹雕文化之乡”;2009年成立“聚源竹雕文化学会”;都江堰市委、市人民政府已把聚源竹雕列为市的重点文化保护和发展项目,已规划出84亩土地,准备建设“竹雕文化产业园”。
聚源竹雕艺术是中国传统竹雕民间艺术和工艺制作的历史见证。记录着都江堰市及川西平原种竹、用竹,把竹制品最终提升到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竹雕艺术不但具有适用性,更多的是体现了古人和现代人的精神寄托和审美情趣。竹和松树一样,是民族精神象征的代表。人们用古老的雕刻工艺,更形象地把精神寄托寓意在竹雕工艺品中,成为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物证,其文化艺术的杰出价值独具魅力。
信息来源: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信息来源: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