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说鼓书

垦利说鼓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垦利说鼓书为东营非物质文化遗产。

  垦利说鼓书是曲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垦利县传统民间曲种之一,它以独特的演奏技巧,多种形式的唱腔运用以及丰富的板式节奏变化,在民间曲艺中独树一帜。

  垦利说鼓书流传于垦利县的董集镇,董集镇官庄村的周乐凤还在带领部分人传承这种传统艺术。董集镇位于垦利县西南部,东邻西城城区,西跨黄河连接利津县城,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鼓书早在宋代已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它与宋代的"鼓子词"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即一方面是城市周边地带赋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演员自击鼓板演唱。早期曲目长篇居多,有说有唱、散韵结合,后期曲目多为中短篇。

  垦利说鼓书吸收了山东大鼓的演唱艺术,废弃了老式扬琴,改以坠琴、三弦、四胡等伴奏,以书鼓、月牙钢板击节,由于曲调新颖动听,受到本地群众的欢迎。主要唱腔有“平板”、“悲平板”、“小数板”、“五字垛”、“飞板”。说鼓书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用“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本质特征是“以口语说唱故事”。艺术形式较简单,由一人或几人说演,附以鼓和月牙板奏乐。表演方式是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主,间以第一人称的模拟代言。这样,在舞台表演上便体现出“一人多角”、“跳出跳入”、“一人一台大戏”的特点。说唱相间的鼓书最注重的是说和唱的功底,说要轻重疾徐、清晰入耳、传神,唱,要优美动听,演,要注意表情,评,要观点鲜明。噱,要趣味隽永。学,要绘声绘形。说鼓书的音乐为板腔体结构。唱腔以语言为基础,依情走腔,依字行腔,一曲多用,板式变化多样,刚柔并济、韵味浓郁,演员的表演写意传神,雅俗共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主要演出剧目有:《花木兰》、《小姑贤》、《花为媒》、《报母恩》、《十大劝》、《忍字高》《老来难》《孟姜女》、《岳飞传》、《杨家将》、《西厢记》、《平妖传》、《白蛇传》、《韩湘子讨封》、《二十四孝》、《岳唐传》、《丛十字》、《孟姜女》、《岳飞传》、《说唐》等。

  垦利说鼓书是垦利县独具特色的艺术曲种,研究垦利说鼓书的起源、发展情况对于进一步研究垦利民间曲艺的历史有着重大作用。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勤劳的垦利人民长期生活、生产的结晶,它是极具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把垦利说鼓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垦利区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曲艺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