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灯会,据说是从汉朝留下来的。西汉时,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玉帝命火德星君在正月十五火烧京城。文帝非常恐慌,便召来群臣计议,大臣东方朔献计说,可以向火德星君求告说情,免此一难。正月十五日,火德星君果然驾临京城。文帝率群臣和京城百姓拜伏恭迎,哀告火德星君看在万千黎民的份上,不要火烧京城。火德星君不忍生灵涂炭,无奈圣命在身,不敢违犯天条。正左右为难之际,东方朔又献一计。当夜,京城长安内外,从皇宫到百姓庭院,都依东方朔之计张灯燃炬,一片通明,与白昼无异。火光直透云霄,火德星君见那景象果如天火降临一般,料得足以瞒过玉帝,便回天庭复命了。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京城便燃灯张炬,以示纪念,且用糯米粉团成丸子,状似珍珠,俗称“元宵”,表面上是敬火德星君,实际上是想用糯米糕粘住他的牙齿让他少说话。凉州的元宵灯会,辉煌奇巧,蔚为壮观。每年元宵节前,各行各业人士便纷纷忙碌起来,那些彩纸颜料,铁丝竹篾,纱线布帛,经过剪、剔、绘、染、扎、缠、绷,在一双双巧手的运作下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各式花灯,有各种动物、花卉、瓜果、神话人物等。到了元宵这天四街八巷的临街人家、店铺、机关单位,都在门前张挂彩灯,装点得凉州城宛如灯的海洋,天刚擦黑,便万灯竞放光华。此夜,凉州人都要出门游灯,街上人头攒动,灯光闪烁,热闹非凡。如果遇到龙灯,则观灯者必从龙下钻过,说这样一来就沾了“龙光”。又据说龙是多子多孙的吉祥物,且“灯”又从“火”从“丁”,钻了龙灯,就可以人丁兴旺,日子红火。由此可见,元宵节的盏盏彩灯,不仅好看,而且也寄托了凉州人对更加美好光明的前景的向往。在凉州农村,元宵闹灯又别有情趣。农村的花灯,于朴拙自然中见巧夺天工的智慧。有的用玉米芯浸油,燃作火炬;有的用洋芋或萝卜将里面剜空,灌上油,插稔子点燃作火炬;还有的将老葫芦壳削至半透明,外绘以各种图案,制成花灯。更多的是以彩纸扎成各种形状的灯笼。凉州的元宵灯会,源远流长,颇负盛名。旧时《风俗志》载:凉州“元宵前后,四市竖坊,盛张灯炬,且架高山,蒙纱画佛像,名鳌山灯者,不一而足。镇海、姑洗两塔,亦层层燃灯。一时燃爆竹,吹箫管,火树银花,与日月交辉;笙歌欢腾,彻夜不休;人民云集游乐,以为太平丰余之兆,自唐时已然。”然而,在凉州的诸般灯市中,最神奇有趣、出类拔萃者,当数金塔寺的“黄河灯会”。“黄河灯会”,顾名思义,就是取黄河九曲十八弯之意,有“阵排天地,势摆黄河”之妙。又说是仿照古典小说《封神演义》第五十回“三姑摆布黄河阵”里黄河阵的摆法。先扎好灯山门一座,悬灯结彩,以立门户;后取中央太极之意,在灯阵中央竖五丈高杆一根,上挂九莲宝灯、吊斗、旗幡;再将360根灯杆,挑起360盏各色花灯,按九宫八卦之势,分为九座城池,摆成黄河九曲连环之阵。观灯者必须按八卦方位,按照一定路线行进,方能曲尽其妙,遍踏所有灯城而出,否则将会迷失方向,如入迷宫。每年元宵燃灯,四方乡民蜂涌而至,照以上规矩遨游黄河灯阵,“出入门户,连环进退,井井有条”。
元宵之夜,凉州大地“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暮色刚刚降临,皎月从东方升起,漫山遍野像是披上了一层银白的轻纱。一块平坦的高地上,竖起一座方方正正的灯城,巍峨辉煌,灯月交辉,五彩缤纷。那雄伟华丽的灯山门,那闪闪烁烁的一片灯海,还有那高架在中心灯杆上的九莲宝灯,那飘摇的旗幡、吊斗,映衬着祁连山暗黑的山影和开阔起伏的山野。“黄河灯阵”仿佛一座古代的军营,在夜色中显得那样庄严神秘。“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时间,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灯的人们,高举着灯笼火把,潮水般地涌来,从灯山门正中进入“黄河灯阵”,在这个神秘莫测的灯的迷宫中盘旋回绕,尽情漫游。都说是九曲黄河十八弯,但看灯的人们,谁也弄不清到底拐了多少个弯,转了多少个圈,只感到忽而左盘,忽而右旋,忽而朝南,忽而往北;兴趣盎然中,但觉灯海锦簇,万头攒动。各种各样的灯犹如百花争艳,各具情态。且不说那些传统的走马灯、玉兔灯、孔雀开屏灯、子牙封神灯、三战吕布灯、大闹天宫灯等诸色花灯仿佛使人进入神话世界,单就这些白菜灯、葫芦灯、西瓜灯、辣子灯、猫儿灯、狗儿灯、羊羔灯、娃娃灯……也是形象逼真,色彩艳丽,美不胜收,确实匠心独运,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本色,真可谓大千世界,尽收眼底了。此情此景,正应了一首古诗:
正月圆时灯正新,满城灯火白如银。
圆圆月下灯千盏,灼灼灯中月一轮。
月下看灯灯富贵,灯前赏月月精神。
今宵月色灯光内,尽是观灯赏月人。
这一天,有时遇上下雪,正好应了“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语。漫天飞雪,银装素裹,此时此景,别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