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珠梅“抬故事”

涟源珠梅“抬故事”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涟源珠梅“抬故事”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珠梅“抬故事”是出现在湘中地区的一项颇有影响的民间活动。地处湖南涟源市龙塘乡。明崇祯年间,当时道教已传入安化(现涟源市)各地,珠梅“西元山观”是最早建立的道教寺观之一,在当时战乱、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人们祈求祛病消灾,以道教斋醮形式,许愿“抬故事”,以了人们的心愿,如此“抬故事”的活动就逐渐得到发展,延续几十代而发展至今。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推陈出新,既保持了古俗风貌,又创立了一些新的形式,从而逐步演变成了扬善惩恶的一种群众性自娱文化活动。它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一台故事一个人物,表达一个故事史实,反映人们一种期望。“故事”形式多样,既有原始型的,又有现代型的,如:“东吴成亲”、“红色娘子军”、“农家乐”等还有“揪千故事”,“盘故事”、“船故事”、“马故事”、“夜故事”等。它以形象达意、流动表意,被人们称为“流动舞台”。其中高低桩的每台故事一个座台,一米见方,高约0.8米,红布铺盖,支有包装精致的铁架,整高丈余。故事台架的最上层称之为“太子”,由一岁左右的幼儿扮演。中层称之“臣子”,由10岁左右的儿童少年扮演,化戏剧人物妆,站立于座台上。座台的前后是四名抬杠的,两边跟随两名持长叉的武士。一台故事,三层人物,年龄悬殊,形态各异,化妆不拘一格,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各种不同形式的故事。

  珠梅“抬故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是“梅山文化”和“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间一种自编自娱的文艺活动。它颂扬民族英雄,弘扬民族精神,鞭挞-,增强人们的是非观念,特别是对青少年有着切实的传统教育意义,能够极大限度地凝聚民众力量,对构建和谐社会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涟源市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梅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