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年代】
族人居住,受制于当地张、吉二土司。明代洪武年间,傈僳人不堪官兵和土司欺压之苦而1逃迁,散居于川滇结合部的金沙江、雅砻江流域。明嘉靖年间,丽江纳西族木知府与相邻的西藏农奴主在维西一带争夺地盘,发生大规模械斗。窝勒(今攀枝花市郊区)一带的傈僳人,连年被征调往石鼓一带作战,以后又去到维西、华坪等地。清代嘉庆年间,住在维西的傈僳、纳西等族人民,联合1康普土司的压迫、剥削,遭到清王朝的残酷镇压,一部分人1逃往米易傈僳湾一带居住。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两次永北起义,都曾引起傈僳族较久的大迁徙,往返流离,最终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布局。
【分布区域】
德昌县位于四川省西南方、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南部。德昌傈僳族阔时节主要所在地为德昌县金沙乡和南山乡及其周围地区。金沙乡和南山乡距德昌县城约3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27度4分-27度34分,东经101度53分-102度28分之间,南接会理、米易两县。德昌傈僳族阔时节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德昌县金沙乡和南山乡,汉区的巴洞乡团结村、宽裕乡新裕村、乐跃乡沙坝村等傈僳族小聚居村落也有零星分布。
【基本内容】
僳僳族阔时节是傈僳族传统节日。“阔时节”傈僳族语音译,意为新年歌舞节、年节或春节。但是各地节期不一,云南省华坪县等众多傈僳族聚居地的阔拾节是公历12月20日起的半个月,而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的阔拾节由于封闭,又少受外界影响,仍保留着正月初一至十五这个时间,节期与汉族的春节统一,习俗极传统。腊月十五之后,各家各户一般按测算好的吉日开始扫尘,砍几株株木树枝叶,把屋里屋外扫得干干净净。而房屋周围的坝子、苞谷楼下则二十九日下午必须将垃圾扫成堆。腊月的三十这一天一早,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弥漫在烟雾里,人们都在烧扫尘堆积物。据说这个时候的烟雾会熏瞎老鹰的眼,新的一年家里的鸡不遭老鹰袭击。
节前必须把衣服洗完,于是在腊月里,村寨旁的沟溪里便到处是洗衣的傈家女,只见她们用脚踩着衣裙,虽洗衣却仿佛在跳舞,双脚有节奏地舞着,而旁边木栅栏、树枝、石上则晾晒着五彩缤纷的衣物,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年三十这一天衣物不能晾在自家房前屋后,意为新的一年鸡不被老鹰叼,人一年四季不得病。不洗衣被认为不吉利。小孩子年三十前则到山坡上去采摘松毛,要选黄绿色长得好的松针,越好表示来年庄稼越好。年三十祭祀活动极为复杂,白天要上山寻一树,在树下杀公鸡祭神,若离家远,则一般要在树下将鸡煮好背回让全家团年时吃。
饭前用猪头祭祀,饭后再烧猪头炖。之后贴专门制作的有孔的红纸祭祀,先天地、再家神、老人、门神、灶神、羊圈、苞谷楼、蜂桶、柴堆……祭祀完毕,收拾屋里屋外,特别要将乱绳理顺,意为新的一年里免遇蛇。晚上准备好松明、松毛、水之后,人们就可串门聊天闲耍了。初一早上,天不亮大人就悄悄收拾起床,不惊动他人。先在屋顶上撒松毛,再烙糯米粑,在老人灵位上放上糯米粑,然后鸣枪、放鞭炮,迎接去世的老人回家,在屋外烧香纸祭族中死去的孤寡老人。傈僳族是狩猎民族,尊崇猎狗(他们称为“撵山狗”),饭前要先喂猎狗,喂时放上糯米粑、肉、大米饭,看猎狗吃啥就表示新的一年主人家里的这一物丰富,吃不完。之后,人才开始以地上的松毛为桌开始吃饭,要长辈先吃,吃饭必须先加三次饭后才能泡汤,据说不然出门遭雨淋。这一天是傈寨中最热闹的,女子早上就举行梳头比赛,之后就织布比赛;男子则撵山(狩猎)比赛,由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的实施,今天撵山比赛没有了,可男子仍多要举行打靶比赛;小孩则以打弹弓、做游戏为乐。初二一早,村寨里到处可见背背篼的人,他们背着糯米粑、腊肉等去拜年,拜年对象主要是女方娘家父母和东巴先生等。初二至初六是傈僳族走亲访友的日子。
刺绣、纺织、跳舞也是这段时间的重要内容。初六白天洗衣、找柴,晚上烧猪脚,祭祖先。初七也很热闹,开展的活动基本与初一相似,不过这一天太阳未出来时要举行送神活动,要祭锄、刀等生产工具,祭后才开始使用。正月十五,祭献猪项圈,祭献家神大地等,阔拾节结束。
【基本特征】
1、习俗极传统。扫尘、祭祀、喂猎狗、洗衣、送神、拜年等很讲究。如年三十祭祀活动极为复杂,白天要上山寻一树,在树下杀公鸡祭神,若离家远,则一般要在树下将鸡煮好背回让全家团年时吃。初一早上,天不亮大人就悄悄收拾起床,不惊动他人。先在屋顶上撒松毛,再烙糯米粑,在老人灵位上放上糯米粑,然后鸣枪、放鞭炮,迎接去世的老人回家,在屋外烧香纸祭族中死去的孤寡老人。
2、娱乐多样化。年初一是傈寨中最热闹的,女子早上就举行梳头比赛,之后就织布比赛,晚上举行集体篝火蹢脚舞;男子则撵山(狩猎)比赛,由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的实施,今天撵山比赛没有了,可男子仍多要举行打靶比赛;小孩则以打弹弓、做游戏为乐。此外,刺绣、纺织、跳舞也是阔时节期间的重要内容。德昌傈僳族民族风情浓郁,并成为四川西南部众多民族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基本价值】
傈僳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习俗,蕴含着傈僳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在充分反映傈僳人审美情感和增加相互交流的同时,为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保护和利用好傈僳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