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角舞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角舞主要流传在福建省永安市上坪乡和附近乡镇一带,用地方方言永安话创作而成的,最初作为道场的一种表演形式在民间流传,多半是以祈求生活安康,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四乡八邻和睦共处为主要内容。
龙角舞的步行走法有一整套严密且独特的动作套路的。它非常讲究头、眼、嘴、肩、手、脚之间的协调和统一,而且整套动作的表现形式与经书上所列的方法相同:当唱词唱到东,身体的正面就必须朝东,说到西就必须朝西,念到南就必须朝南,指到北就必须朝北。龙角舞非常讲究舞蹈姿势的巧妙应用,尤其是手和脚的舞动,手掌的动作一般以兰花指展现;脚的步法,无论是行、走、绕、跑、蹲、跨、跳的动作幅度有多大,最终都以“丁”字步法落定,整套动作极富舞蹈的观赏性。
龙角舞的道具有:一根长1.5米呈月牙型的龙角、一个直径20公分的旌鼓、一面25公分的铜锣、一顶五台山帽、一条红布围裙、一本《龙角舞》经书。“龙角”最初是取山中的变形弯笋来做原材料的。但由于在笋长成竹子之间的取材时间不好掌握,所以做出来的“龙角”很容易坏,也不容易保存,因此,后来人们就逐渐用锡做原材料,打制成现在这种全长1.5米,两节可以伸缩呈月牙型的“锡角”。
龙角舞是深深扎根于民间的民俗说唱作品,是永安地方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对永安话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对民俗学、社会学、舞蹈学研究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