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带响簧工艺

洛带响簧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带响簧工艺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扯响簧是客家人进入四川后,在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娱乐活动。许多平时生产劳作的农民,在春节前就手工制作响簧,采用四川特有的大斑竹,每个响簧两端各2个风门,且响簧两端粗壮,腰身小,玩者两手拿细竹竿,竹竿另一端用打上松香的粗线连接,再将绳子套上响簧中间,双手用力上下作打鼓动作,使其响簧高速旋转,再旋转达到一定速度时,就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声音最大是方圆几里都能听见。形同北方称之为抖空竹。

  响簧,俗称空竹。是我国民族文化苑中一株灿烂的花朵。空竹古称“胡敲”,也叫“地铃’、“空钟”、“风葫芦”、“老牛”。

  抖空竹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关于空竹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宣年年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载,宋江见人玩胡敲,他有感而发并赋诗一首:“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日:“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荡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另一线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到清代对空竹更多有记载,坐观老人在《清代野记》中记载:“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唯京师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空竹者,形如车轮,中有短轴,儿童以双杖系棉线播弄之。”又清代李若虹在《朝市从载》中记曰:“抖空竹,每逢庙集,以绳抖响,抛起数丈之高,仍以绳承接,演习各样身段。”生动地记述了当时民间抖空竹的情景。

  扯响簧集健身、娱乐、表演于一体,四季寒暑都可练,男女老少皆适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在洛带东山客家老人的印象中,不扯响簧,等于没有过年。所以这项儿时的运动对于客家习俗的传承非常重要。

  信息来源: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信息来源: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龙泉驿区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工艺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