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秧歌遍及全省,形式多样。有以舞蹈为主的武场秧歌,如北路的“踢鼓子秧歌”、“汾孝地秧歌”等。有以唱歌为主的文场秧歌,如“侯马白店秧歌”、“原平凤秧歌”。临县伞头秧歌属于后一种,它以唱为主,间或有“扭”的舞蹈动作,在长期的民俗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传,伞头秧歌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是当地为了祭祀娱神而举行的民间歌舞活动。古老的演出习俗是,第一天,秧歌队先到村外祭祀田神、雨神、河神,然后拜大小庙宇,最后到山上送瘟神。祭祀时,众秧歌队员跪在地上,由伞头编唱祭歌,祈求神灵消灾免难,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第二天,开始在本村广场、街头、院落表演。本村演出三五天后,到邻村表演。演出结束时,还要到山上送瘟神,以示把黄河河岸各个村庄的瘟神都送进黄河。这体现了古老的自然崇拜,同时也掺和进了后世的迷信习俗。后来,逐渐变成了一种民间的娱乐形式。伞头秧歌的演出时间大都在春节期间,秧歌队的规模少则五六十人,多则可达二百至五百人,前面是打门旗和彩旗的人组成的仪仗队,接着是吹打乐队,然后是秧歌伞头和各种装扮的演出人员,与之配合的还有竹马、旱船、大头娃娃、高跷、狮子、龙灯等,各种民间社火融合一起,热闹非凡。
伞头秧歌的表演分为演秧歌和唱秧歌两方面。
演秧歌主要包括“掏场子”、“过街”和“小会子”。“掏场子”就是秧歌队在固定的地方,以队形的变换构成多种画面,有“天地牌”、“十二连城”、“里四外八”、“三顾茅庐”、“十字梅花”、“小唐王点兵”等二三十种。“过街”是在伞头的带领下,脚踩鼓点,配着音乐,扭着“蛇脱皮”、“交叉梅花”等队形,沿街前行。“小会子”是以三人至五人为一组,演唱一出出有简单故事情节的小歌舞。
唱秧歌主要是由伞头编唱,秧歌队其他成员帮唱。这里“伞头”角色非常重要,他是由大家推选出来的,是集群众智慧于一身又有个人艺术创造的民间歌手。“伞头”反应敏捷,能沉着稳定地处理各种情况,具有即兴编唱、对答如流的演唱才能。他的编唱一是要“快”,见什么唱什么,即兴作词,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演唱对象作出反应。二是要“准”,即要求演唱者就身边事、眼前景编出具有针对性的歌词。如秧歌队走门串户,一进入农家,则要及时唱出祝贺吉祥如意、来年丰收之词;走到商店门前要唱服务周到、生意兴隆之词。当然,也可以用唱词来评论现实、针砭时弊。“伞头”即兴创作得好的唱词,往往会在群众中广为流传,长期保留。“伞头”在整个秧歌表演过程中不仅是最活跃、最突出的歌手和领舞者,还是出色的艺术活动指挥者和组织者。所以,听“伞头”演唱往往成为观看秧歌的热点,特别是当两个"伞头"碰在一起对唱或者出村演唱,客主对答时,那才是棋逢对手,你唱我对,场面十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