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玉田县位于京、津、唐三角地区,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根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东周末期,周景王之孙阳翁伯为避战乱从洛阳迁至无终山(山在今玉田境内),带来了灿烂的中原文明。后来,阳翁伯的善行广为传诵,演绎为“阳伯雍种玉”的传说。传说梗概如下:
家在洛阳的阳伯雍,为避战乱来到麻山,开出一片荒地,种下从中原带来的玉米种子。山区缺水,又逢大旱,他千辛万苦从很远的地方挑来泉水浇地。但是,当他看到逃难的百姓口渴难耐时,就把浇地的水给他们喝,结果禾苗干枯了许多。一天,阳伯雍救活了一位又渴又饿的老人。那老人十分感动,给他一把石子,让他种在又高又平的好地上。于是阳伯雍把石子种在麻山上,结果生出一双双白玉,原来,那老人乃是麻山山神。阳伯雍祈祷山神,把白玉变成泉水,让山区不再缺水,结果真的应验了,生出白玉的地方涌出甘泉,阳伯雍凿开一条渠,把泉水引到山下。从这以后,逃难的人们路过这里再也舍不得离开,麻山脚下人家越来越多,开辟出一片又一片良田。这里的人们爱戴他,赞美他,把最美、最贤惠的姑娘嫁给他。天子知道件事后,封阳伯雍为大夫,阳伯雍死后,人们在种玉之田四角竖起高大的石柱,当中一顷名为“玉田”。这就是麻山种玉的由来。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名著《水经注》中引《阳氏谱叙》:“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爱仁博施,天祚玉田。”可见,阳氏远祖阳翁伯,就是“麻山种玉”主人公阳伯雍的原型;这段传说大约诞生于春秋末期,距今达2500年以上。晋代文学家、史学家干宝编著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搜集整理了阳公种玉的传说,全文仅200多字。此后,唐代《孝子传》、五代时期的《仙传拾遗》、清代的《德育古鉴》等古书也记录了这段传说。
麻山种玉的传说在玉田境内广为流传,其人物情节也不一样。不论是口头流传,还是古书记录,种玉故事的人物情节差异颇多。主人公之姓氏,有阳、杨、羊三种写法,名字有伯雍、雍伯、翁伯、雍等写法;故事情节也有诸多不同:有说种下的是菜子,有说是石子;有说得到的是白玉,有说得到的除白玉外还有金帛;种玉人的结局,有的说“得好妇”并做官,有的说生了十个儿子,都做大官,有的说夫妇二人全都得道成仙……。
麻山古称古溪山、种玉山,是燕山南麓一座低矮的山头。据清代编修的《玉田县志》记载,麻山山顶确曾竖有石柱,上刻“玉田”二字。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玉田知县徐德昌将石柱换成石碑,上刻“古人种玉处”五个大字。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碑毁。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知县魏德茂易以新碑,此碑至今犹存。麻山南麓有麻山寺一座,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明、清两代,“麻峰种玉”是“玉田八景”中最富魅力的一景。;2011年,本县第一座大型公园定名为“伯雍公园”,园内还有阳伯雍种石得玉的塑像。2012年1月,“古人种玉处”被公布为唐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