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医术

苗族医术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医术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医术创立了家望、号脉、询问、触摸“四诊”诊断方法,科学地把疾病分为“36症72疾”,辨病立症科学完整,从实际出发,坚持经济实效的行医原则,推出药物、医巫、推拿、针挑、蒸熏、拔罐等治疗方法,既保证疗效,又节约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2008年,苗族医术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历史渊源

  苗族医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刘向在《说苑辨物》写道:“吾闻古之为医者—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管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之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苗父是苗族医术的始祖,且医术十分高明。在湘西凤凰及贵州铜仁的苗民中至今仍流传“药王爷爷”的传说,梗概是:药王爷爷周身透亮如玻璃,长双翼,头有角,能飞善走,往来于西门山之中,为苗民寻医找药,尝遍百草,多次严重中毒变黑,但为后人留下“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医药财富。后人为了纪念他,留下了至今仍然传唱的童谣:“药王药王,身如星亮,穿山越岭,行走如常,食果饮露,寻药找方。”文学作品是历史的反光镜,这说明苗族在很早以前就有自己的医药,并有相当的成就。

  在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岁月里,苗族医师们通过不断地摸索实践和交流积累,医术不断提高,疗效更加显著。清代苗族医术有了更大的发展,《凤凰厅志•苗俗》乾隆版记载:“苗地多产药饵,而苗有病多祭鬼、不服药,闻亦有以药疗之者,药名色诡异,非方书所载,统谓之草药,或吞或敷,奏效最捷。”该志书还列举了25味苗药的名称,道光三年所修《凤凰厅志》亦如是述。

  清末民初,苗族医术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医治跌打损伤疗效达到了很好的水平。民国初年,内阁总理熊希龄在亲眼看了苗医治疗枪伤的神奇疗效后赞誉道:“子弹无足自退出,全凭苗医华佗功。”

  医药理论

  苗族医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在中华民族医学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它有别于中医,更不同于西医的治疗方法,闪烁着属于苗族人民的智慧之光。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苗医总结和发现了独具特色的医药理论和治疗方法:

  一、辨证、科学、通俗的医药理论

  1.苗医认为人体由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构成,分为阴阳两极。阴阳之间协调即为健康,失衡则产生疾病。苗医在医疗实践中追求阴阳平衡,建立“阴虚阳补、寒则热攻、热则冷退”“熄风先行血,血行火自灭,活血先补气,气通则自归”的辨证施治理论。

  2.苗医建立了古朴、科学、实际的药性理论,并用通俗易记的形式表达出来,便于传承,指导实践。如“藤本中空能消风,对子对叶洗涤红,多毛多剌消炎肿,亮面多浆败毒凶”“补药味甘甜,止血用涩酸,芳香多开窍,消炎取苦寒”等。

  3.经长期临床治疗积累,苗医把疾病分为36症72疾。36症是大病,为内科,72疾为小病,多为外科。72疾的外科病中,疖分10余种,疮分25种,痈类分8种,病分5种。

  4.苗族崇尚鬼巫文化,鬼巫在苗族精神世界占据统治地位,认为人患疾病是鬼作祟所致,因此“医巫并用,神药两解”的苗族医学理论古已有之。

  二、诊断方法

  诊断是苗族医术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投药治病的依据。苗族医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四诊”,即家望、号脉、询问、触摸等四法。一是“家望”:包括望神态、神色、鼻、耳唇、指纹、指甲、掌指纹;二是“号脉”:苗医把脉象分为十一种,除号腕部脉,还有“指脉”“足脉”;三是询问:即询问病情,用问诊证实丰富脉诊的结果,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四是触摸,这是外科诊断的基本方法,内科也常用。除此之外,还要参考患者的性别、年龄、神态、气候等诸因素从而对病情作出正确判断。为了便于记忆传承,苗医编有诊断歌诀:“一主神态二主色,三视男女当有别,四望年龄看四季,五取腕部细号脉,第六询问再触摸,百病疑难有窍决”。

  三、治疗方法与技术

  1.药物治疗。苗医治病配药以手抓眼看确定分量,治同样的病,视患者年龄、体重、性别而定量。分别有两指抓、三指抓、四指抓、一把抓,若是药浴还要更多。临床主要有内服和外敷。内服煨熬成汤药,煨熬对所用器物、水量配兑、所用燃料、煨熬和服药时间要求十分严格,以确保浓度和药效。内服药分散表法、催吐法、通下法、清热法、消肿法、补养法六种。散表法有解表透疹的作用;催吐法可引起病人呕吐,从而解除疾病;通下法有药除邪热,攻下宿食冷积,通下结滞等作用;清热法有清热、泻火、凉血、祛暑、生津、解毒的作用;消肿法是药物消除某些部位胀满不适或肿块硬疖;补养法是用药物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治疗各种虚弱症的方法。外敷药要捣细、嚼碎,并加上一两味糯1,确保不掉落或收脓。

  2.医巫治疗法。医巫结合治疗是苗医偶尔运用的方法,运用最多且较为普及的有“化水”咒语疗法。化水有止血水、止痛水、雷公水、鸬鹚水、催胎水等十余种。咒语疗法常用的有收吓咒、吹眼翳咒、疮疱咒、保胎咒、止痛咒、隔蛊咒、小儿走胎咒、退烧咒、天雷咒等。

  3.以毒攻毒治疗法:毒蛇咬伤、马蜂蜇伤,用以毒攻毒治疗效果甚佳。如被毒蛇咬伤,立即将毒蛇打死,取其头捣碎往伤口揉搓,可抑制肿胀和蛇毒扩散。

  4.形似、性似治疗法:治疗与药物形似相应患病器官的方法有:心脏病用芭蕉心治疗,肾脏病用八月瓜治疗,关节痛用红牛膝。性似相应的疾病有:女性闭经用月下红、男性阴萎用穿墙而长的芭茅草治疗,岩飞蛾治飞蛾症(西医称肺炎)。

  5.推拿治疗法。小儿惊风推拿虎口或手掌和前额。肚子突然剧痛推拿患处和软肋下端。中暑用刮莎或推泥鳅症。

  6.针挑法。用钢针挑肩秋(肩上生疮),挑痔疮。

  7.火针疗法。用于治疗巴骨癀及深部脓肿。此种脓肿用针挑或刀划容易封口,因此苗医用火针深刺排脓。

  8.蒸熏疗法。结合药物使用,蒸或熏全身或患病部位。这种疗法对肌肉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水肿病很有效果。

  8.拔罐疗法。苗医用竹筒、瓷杯等做附罐,拔罐有水罐、药罐、风罐、火罐等,对感冒头痛、关节痛均有疗效。

  10.民间疗法。民间疗法简单、易学,小伤小病平常百姓都会治疗,如刮莎疗法、补本(汉译罩吓)疗法,打灯火疗法。

  11.苗医对骨科、跌打损伤治疗有其独到之处。腰椎移位、肩肘关节脱位或骨折,不仅能用触摸就可复位,还创立了“甩墩法”“悬吊法”“悬梯移凳法”等进行复位。骨折用“杉木皮固定法”接骨,生肌、续筋,疗效神奇。

  12.苗族医术使用的相关器具包括:挖具、刀具、银针、碾槽、陶罐、磨具、冲具、锤具、剪具等。

  传承发展

  苗族医术代表性传承人是凤凰县龙玉年,他出生在苗医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医、行医,至今已有60余年。他在全面继承其父医术的基础上,博采众医之长,全面继承和发展了苗族医疗技术的医疗理论、药性理论,囊括外科、内科、骨科、皮肤科、妇科、儿科等。

  苗族医术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通过几千年艰苦实践和探索,苗族医师发现了“三千苗药,八百单方”,并对每味草药进行命名,创立了家望、号脉、询问、触摸“四诊”辨病方法,把疾病分成36症72疾,为中华民族的医学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08年,苗族医术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湘西州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苗族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