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木雕素来与浙江木雕、广东木雕并称为“中国三大木雕”。隋唐以来,福建木雕尤以佛、菩萨、罗汉等庙宇木雕最引人注目。庙宇木雕至今仍在晋江东石等地有着广泛的传承,其中潘山庙宇木雕最具代表性,其传承者累积了丰富的寺庙建筑雕刻经验,并不断革新寺庙建筑雕刻技艺。
潘山庙宇木雕技艺的源流可上溯至清雍正年间的陈世清匠师,经传六世到陈敬象匠师(于1925年入赘柯家后改名柯子庆),其对原有木雕技艺加以改进和创新,融会贯通,精益求精,在闽南很有名气;除一些民居建筑外,他还主持过闽南不少大型庙宇的建筑,至今尚有石狮永宁虎岫寺、永宁城隍庙等建筑保存着他不同时期的木雕作品。柯子庆将其庙宇木雕工艺传授于其子柯贤成、柯贤兴,19世纪70年代以前,潘山庙宇木雕技艺只在家族内流传,至上世纪70年代初,柯贤成、柯贤兴开始以师带徒,对外姓进行传承,潘山村郑文幸、郑银聘成为柯子庆的第三代传人。之后通过父子相传和师徒传承两种路径又分别传授给第四代传人张连顺、郑和平、吴金铜以及第五代传人张世明、郑胜利、郑志伟等。
潘山庙宇木雕的制作过程有工程设计、精量尺寸、木工取材、贴图、雕刻(打坯、修光、开面、磨砂、上色)等几道重要工序,以杉木、红木、樟木、柚木、桧木等为主要雕刻材料,使用规、矩、绳、尺、水秤、坠砣、墨斗、眉叉子、斧头、锯、刨刀、扁铲、雕刻刀、锤、凿子、摇钻等传统木工工具,综合运用圆雕、浮雕、镂空等技法雕刻而成的佛像、龙柱、门神、神龛等系列庙宇作品,刻工细腻、布局丰满、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广泛涉及古代神话、传说、民族服饰、民风民俗等内容。潘山庙宇木雕不仅体现了木雕艺人的精湛技艺,而且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是研究了解先民生产、生活状况及思想认知水平的一扇窗口。
潘山庙宇木雕产品远销至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在台湾享有盛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深受海内外同胞的赞赏,成为海峡两岸工艺、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