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名茶”之一的平水珠茶,产自于全国唯一的“中国珠茶之乡”柯桥区平水镇。据考证,珠茶源于宋,成于明,清初成为朝廷贡茶并开始大量出口。明清时期,平水已成为茶叶加工贸易的集散地,清道光23年(1842年)宁波、上海等口岸通商后,平水镇成为我国珠茶加工中心和主要集散地,“平水珠茶”也从这一时期起声名大振,海内外茶商无不知中国平水珠茶,成为我国当时最为有名的名茶和最早出口的茶类之一,被誉为“绿色珍珠”。宣统二年(1910),“万年青牌”平水珠茶获南洋劝业会“褒奖”。现今,柯桥区炒制的珠茶出口量占全国珠茶总出口量的3/5,接近全国绿茶出口量的30%,是柯桥区最大宗的出口农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传播中国茶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珠茶又称圆茶,因以平水产区为中心,又称平炒青、平绿等。珠茶源于日铸茶。唐宋时期的茶叶,是以蒸青研碾方法制作压型的团茶和饼茶为主,宋代前的贡茶称“龙团”、“凤饼”、“研膏”等。宋时炒青制法的散茶(又称草茶)兴起,而以平水镇日铸岭所产之日铸茶最具代表性,陆游在《安国院试茶》诗后注云:“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北宋欧阳修《归田录》:“草茶盛于两浙(浙东、浙西),两浙之品,日铸第一”。日铸茶形弯钩,似半圆,受前皇宫龙凤团茶的影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因重揉重压逐渐卷成圆形,由此形成一个新的茶类——珠茶。因此,平水是珠茶的原产地。平水珠茶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润、身骨重实,宛如墨绿色的珍珠,用沸水冲泡后,粒粒珠茶释放展开,别有趣味,茶汤香高味浓,经久耐泡。
平水珠茶的炒制需经过初制和精制二次加工,而关键性的工艺是初制。炒制的方法十分讲究,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3个过程。而干燥工序又可分“炒二青”、“炒三青”、“炒对锅”、“炒大锅”4个工艺工程。过去手炒一锅珠茶约需10余个小时,劳动强度很大,故有“斤茶斤汗淌脚跟,一季茶落瘦煞人”的说法。成品的珠茶落盘有声,堪称绿茶一绝。
2012年7月,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来源:绍兴市文化馆
信息来源:绍兴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