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传统烟花制作技艺

萍乡传统烟花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萍乡传统烟花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萍乡上栗是中国烟花爆竹的发祥地。当地烟花爆竹生产历史悠久,烟花爆竹的发明者李畋便为上栗人。据《唐史》记载:“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据说他曾用自己发明的爆竹,帮助唐太宗李世民驱除山魈邪气,使其龙体康复,遂1为爆竹祖师。1935年编著的《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制造,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及逊清乾隆年间。”又据民国版《醴陵县志》记载:“鞭炮业由上栗市发展至浏阳金刚头,渐推广至醴陵富里、白兔潭、麻石一带。”可知,上栗的鞭炮生产早于浏阳和醴陵。据老艺人回忆,萍乡上栗从明朝开始做鞭炮,到清朝时,各家各户生产已很普遍。清康熙以后,上栗成了爆竹生产、销售的集散地。

  清末民初时期,上栗从事爆竹生产和经营的厂家、作坊发展到上百家,年产爆竹两万箱以上。民国时期,上栗爆竹出现了更为兴旺的发展势头,不仅有外商云集上栗设庄收购并转销,本地一些爆竹业主,也由原来的单纯生产,转变为生产与收购转销并行,从而使他们成为本地赫赫有名的富商,如“荣茂隆”就是如此。当时生产的爆竹品种主要有“顿鞭”“八扣”“加花”“满地红”“寸金”“顶堂”等。

  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上栗花炮生产工艺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手工技艺。以鞭炮生产为例,从纸张到成品大体要经过15道工序,即裁纸、扯筒、褙筒、洗筒、腰筒、括底、干燥、上硝、封口、钻孔、插引、扎颈、结鞭、封装、成箱等。八十年代后,通过历史的技术积淀和科技的发展创新,上栗人广开思路,探索出了花炮生产的新方法和新工艺,制作出了各种制造花爆的机械,一些传统手工生产技艺逐步被机械化生产或半机械化生产代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大了安全系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传统花爆生产器具主要有腰纸刀、架、引爬、硝筒、签子、刮子、扯凳(卷筒)、磕刀、钻板、钻子、盘子、硝筒等;现代花爆生产器具主要有分纸机、扯筒机、制引机、制硝机、刮底机、切割机、烘干机、插引机、结鞭、封装机等。

  上栗人历来有敬仰爆竹之神、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民间对爆竹始祖李畋的信仰和膜拜古已有之。早在明洪武三年,便在上栗南街佑圣观中设立了“爆竹祖师李畋之神位”,每年四月十八日李畋生日这天,上栗从事爆竹业的人们都纷纷到此悼念祖师。此外,上栗人遇有喜事都会燃放爆竹以示庆贺;逢年过节,一般会买几挂爆竹祭神拜祖,特别是春节期间,人们会持续不断的燃放鞭爆,一直放到正月十五。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栗的烟花爆竹业迅速发展,生产技术由传统手工制作发展到机械化生产,品种由原来的四大类400多个品种发展为12大类1200多个品种,并有“高空火箭群”“互伦西亚柑子树”等21个新产品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1987年8月,在西班牙举办的第24届国际烟花节大奖赛上,江西省代表团获得集体第二名,其中由上栗生产的“绿林军”“煤城夜景”等7个产品获奖。2000年5月,上栗县成立了花炮工业管理局。到2006年,上栗全县已拥有新建和已建的花炮厂1059家,主要分布在上栗、金山桐木、鸡冠山、长平、福田、赤山、东源等乡镇,产品远销全国各省市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上栗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制作技艺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