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乡乱弹

平乡乱弹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乡乱弹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乱弹是深受平乡县群众所喜爱的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地方戏,曾被专家称作戏曲活化石。它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乱弹分东西两路,在唱腔板式上各有千秋,平乡乱弹属于西路乱弹。明末清初,平乡县东马延村艺人谭文玉走南闯北,学得一身唱功和技巧,在借鉴昆曲艺术的基础上,创立了东马延乱弹的雏形艺术。到清朝晚期,收谭新民为入室弟子,吴发甲(威县人)和吴发须(隆尧县人)为门外弟子。谭新民传谭代禄,谭代禄传谭奉元,延传到民国三十七年,才有第五代谭东玉、谭保群、赵东贵、谭东贵。当时,乱弹班社众多,名伶辈出,极盛一时,东马延乱弹剧团就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一个。

  解放后,东马延乱弹多次参加省市戏曲汇演并获奖,排演了《石佛寺》《临潼关》《桃花洞》等多部大型古装戏。长期以来这个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地方剧种,对冀南一带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主要板式有[一鼓头]、[二鼓头]、[慢板]、[流水板]等,偶尔也唱昆腔。其唱词是上下句结构,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基本句式。乱弹的伴奏乐器和伴奏特点独具特色,以唢呐为主的吹奏乐伴奏,红火热闹具有民间吹鼓乐风格,音繁节促。传统文场伴奏乐器为唢呐两支、七孔笛一支(七孔笛较曲笛细,比梆笛略粗,七个音孔)和小方笙两把。生角多用唢呐、笙伴奏,旦角多用笛子、笙伴奏,文角多用笛子、笙伴奏,武角多用唢呐、笙伴奏。乱弹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表演古老浑朴、粗犷热烈,注重唱、做、念、打。乱弹表演追求热烈、火爆,泥土气息浓厚,粗犷豪放,具有质朴清新、激越高亢、慷慨奔放的艺术特征。

  乱弹的音乐采用“纯律”,唱腔与伴奏采用“支声复调”的多声部音乐表现形式,每个声部在整体制约下独自进行,形成独特而微妙的旋律对比效果,这在中国戏曲声腔中是独一无二的。研究乱弹对丰富中国多声部音乐理论有着重要的价值。

  目前,东马延乱弹剧团已于1989年转交到第六代弟子谭明刚、赵连军手中,现在主要在春节或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搭台唱戏。观众也越来越少,乱弹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日趋薄弱,乱弹艺术濒临灭绝。面对乱弹发展的困境,如何抢救和保护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遗产,如何把民族艺术之根留住,这就需我们为乱弹艺术的保护与发展,认真的思考,切实的拿出科学的对策,一步一步地实施。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平乡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乱弹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