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洋神佛泥塑造像传统技艺

蒲洋神佛泥塑造像传统技艺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蒲洋神佛泥塑造像传统技艺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荔城区蒲洋1泥塑造像传统技艺发源于宋代。其技艺特点为保持古老的传统精华,工序规范,造型神态栩栩如生,实属民间工艺美术之上乘技法。特别是其泥塑技艺之精到,泥塑小样广泛应用于大型的石雕、铜雕、木雕工艺,成为一样母体技艺,更显其重要价值。泥塑成像传统技艺又与宗教的精神达到完美契合,对禅理的深刻领悟,以慈悲情怀独运匠心,使之成为传播宗教文化的一种艺术载体。至今在莆田各地保留着大量的宋代佛像神祇塑像,如黄石谷城宫、梅妃宫、重兴寺的塑像群,无不佐证其技艺之高超。

  2010年11月,《蒲洋1泥塑造像传统技艺》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2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田古称兴化府,“地有佛国之号”美誉。莆田的泥塑造像艺术伴随着宗教、民俗文化的传播而发展。西汉末和东汉初,古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时,佛像也随之传入。汉永定二年(558年),郑露捐献南湖居宅创建金仙庵(后改名金仙寺、广化寺),是中国三大模范丛林之一,泥塑菩萨的技艺应运而生。除了广化寺,莆田还有众多的禅宗古刹,如九座寺,龙华寺、龟山寺,囊山寺、梅峰寺、林泉寺(即南少林寺)等,佛教寺庵达921座,可谓寺庙林立,宗教艺术文化底蕴深厚。寺院内塑像诸如:四大金刚、韦陀、弥勒、十八罗汉,或五百罗汉、0神、观音菩萨等。

  西汉元狩年间(公元前122-117年)临川人何姓兄弟9人入闽,于今莆田龙津宫拜见胡道人后,经枫亭入九鲤湖炼丹,为东汉张道陵创天师道之先,丹鼎派人转入莆仙区域之始。道教源于中国,为多神教。莆田现存规模道教宫观达91座,凡属于道教的庙、观、宫、社塑像奉祀的神也多种多样。有天神系统、地方神系统和人神系统(各种历史人物)等。诸如嫦娥、牛郎织女、土地公、灶公、财神爷(赵光明)、文昌帝君、孔子、鲁班、江梅妃、雷海青(戏班奉祀为田公元师)、海上女神妈祖、钱四娘、李富、陈应功(盐工陈圣侯)、陈楠(箍桶匠),等等,不胜枚举。由于多神教体材,为雕塑艺术拓展空间,众多的供人顶礼膜拜和精美1像,都出自莆田民间雕塑大师之手。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莆田地方出现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宗教“三一教”,为林兆恩所创立。他倡导儒、道、释三教合一。莆田现有“三一教”祠堂达976座。“三一教”堂称“堂”或“祠”,正厅当中供奉林兆恩塑像,厅两侧东西对向列祀“四配”塑像,即教主四大门徒卢文辉、林贞明、张洪都、朱逢时,有的还并祀它神。

  明天启五年至崇祯(1621-1635年)天主教传入福建,发展到八府,各府建有教堂、塑像,天主教文化在莆田始于传播,现存天主教堂25座。

  清同治元年(1862年),基督教卫理公会开始传入莆田南日岛,后在莆仙区域传教,现有基督教教堂127座,

  纵览宗教发展历史,可窥泥塑造像一斑。莆田的1泥塑造像传统技艺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广化寺的兴建,泥塑菩萨技艺随之兴起。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高僧绝瑕大师在黄石镇创建重兴寺,大塑菩萨金身,由此培育出一批黄石的泥塑师匠。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黄石又创建新丰庵,由当地名匠塑造佛像。明代神宗万历十八至二十二年(1590-1594年),“三一教”传人陈芹、张玉升、黄大寅、李应善、林梦熊、朱逢时等,分别在黄石塘下、玉溪、瑶台、后洙、清江建立五座“三一教”堂,堂中塑造供奉的儒、道、释1群像,均出自黄石名师匠之手,其1造像惟妙惟肖,神态逼真,于是名声广传,莆田内外的寺庙、道观、祠堂等,凡需造像者,无不以“黄石工”为首选。

  宋代建成的黄石浦口宫奉祀的江梅妃,其父母和兄长以及诸陪神的塑像至今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特别是江梅妃神像,保留唐代的审美风格,塑造出梅妃丰腴富态之美,神态自然流露出高洁精神,是十分难的艺术精品。

  明清时代,“黄石工”的1泥塑造像作品,包括莆田境内各妈祖庙宇的妈祖神像、各“三一教”堂的尊者神像,各佛寺道观的1造像,为数众多,都是宝贵的文化艺术杰作。建国以后,1泥塑造像传统技艺得到较好传承。但在“0”中一度中断。1992年,第五代传承人吴文忠先生创办了蒲洋佛像工艺品有限公司,以动态保护的形式使这一传统技艺不断发扬光大。1泥塑造像传统技艺是先人创造,历代传承的一种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间,具有鲜明的历史性、艺术性、宗教性特征。其1泥塑作品线条舒适柔和而带遒劲稳健,造型结构匀称而生动别致,每一招式都包涵着艺术的创造。观音拈花微笑,金刚怒目而视,达摩面壁打禅,弥勒笑对世态,每一细节都显示出艺术的感悟……

  泥塑造像传统有一套复杂精细的制作工序。

  一是备好泥料。泥塑造像技艺复杂而精细。泥塑的基本用料为泥土,一般选用带有粘性又细腻的土,去掉杂质,用木槌、木棒反复敲砸捶打。有条件的可用捣泥机加工,进行人工捣炼捶捏,泥土太湿时,先放在室内通风处,让泥土凉干达到适度;而泥土太干,可放在容器内,浇上适量的水浸泡,然后再进行捣炼,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筋或蜂蜜,使泥土达到软硬适度又不粘手为佳,把加工好的泥团放在缸内或其他盛具内,用湿布或塑料布盖好,以保持一定的湿度备用。

  二是搭制骨架。泥塑造像有大小之分,大型造像要搭制骨架。搭制骨架旧时常用木棍、木板,随着铁丝、钢筋、铁钉的生产应用,也成为搭制骨架的必备材料。泥塑的骨架犹如人体骨骼一样,起着支撑和连接作用,它是泥塑的基础条件,不可或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骨架要牢固,以保证泥塑的稳定,上泥后以不倾斜、倒塌为佳;堆泥后要使其既不掉泥,又不露架;上大泥要体现雕塑的大体形状;所搭骨架力求便于变动制模时拆架。

  三是大泥堆形。泥与骨架备好以后,即可动手上泥,先在骨架上喷一次水,以便泥团与骨架能牢固地结合,不易掉落。上泥时将泥团一块一块地堆贴在骨架上,用手按紧拍实,然后层层加泥,采用木槌或拍泥板装泥砸实贴牢。上大泥时,要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入手,切忌缩手缩脚,陷入到局部细节的塑造中。由于雕塑是三维的实体,每添一块泥都要考虑到各个视角之间的关系,要经常转动雕塑台,不断进行观察比较。泥不能一次堆足,只要堆出大形即可。

  四是艺术塑造。这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在泥塑大的形体与比例准确进行把握的基础上,便可进入艺术塑造的阶段。随着局部和细部的深入,使泥塑的体骨逐渐到位,局部要经常与整体比较,使局部服从于整体。在深入塑造的过程中,应当不断调整和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局部与细节的关系,要反复推敲,始终掌握“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如果在深入刻画局部时精力十分集中,常在一个面上塑造时间,太久而忘了转动雕塑台,这样越是做得细致,体积也越容易拉平。所以要注意始终保持整体的观察和塑造的协调。

  泥塑工艺的最精华最细腻之处,在于对塑像作品的脸部五官艺术处理,追求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尤其是对不同1塑像的神态表达要恰如其分。如妈祖神像要体现慈善大爱神情,观音要体现博爱天下的佛国笑容,关羽要体现其忠义敦厚的风貌,弥勒佛则以傲世豪笑之态取胜。凡此等等,皆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五是调整统一。泥塑造像进入关键阶段,难度会出现某些局部的细节表现得过分突出,形体的大转折被削弱,形体间缺乏连贯或处理僵硬等,在调整统一阶段就要把它调整到整体的关系上来,以保证艺术作品的成功。

  泥塑圆雕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对泥塑作品喷水,特别在夏季水分容易挥发,更要定时喷水,使泥料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干湿程度,以便塑造形体。冬季气温低,泥塑要注意保暖,否则会冻结松裂,所以要在暖和的室内工作,这样泥塑才不至于松裂。每次工作结束以后,要用塑料布把泥塑包好,使水分不易挥发,泥塑不干裂,以便继续塑造。

  六是成像保护。泥塑像做好后,要经过二段保护期,待完全干涸后,方能上彩鎏金,这是最后一道工序,享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泥塑造像是莆田最古老的传统民间雕塑工艺,随着塑像材料的变化,出现有木雕、石雕、铜雕等种类。但无论任何一种材料制作大型塑像时,都要用泥塑作为底样,也叫做“小稿”,所以,泥塑是其他雕塑品种的母体。

  蒲洋神像泥塑造像技艺涉及工艺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诸领域,其造像形体、神态十分生动逼真,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对不同泥塑造像所赋予不同的艺术表征,是研究历史、研究民俗、研究宗教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蒲洋佛像工艺品有限公司已初步建立传统工艺保护体系,与海峡职业学院联办彩绘、泥塑培训基地,具备传承保护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荔城区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泥塑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