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快书清末道光、咸丰年产生于鲁中、鲁西农村。因其主要书目为《武松传》,故俗称“唱武老2的”,又因其伴奏乐器与演唱风格特点的不同,亦名“竹板快书”或“滑稽快书”。1949年初高元钧在上海报演出,文艺界依其源流、语言、代表性书目诸特点,定名“山东快书”。山东快书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演员吟诵唱词,间以说白。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传统曲目《武松传》包括《东岳庙》、《景阳岗》、《狮子楼》、《十字坡》等12个回目,可以分回独立演唱,也可以连贯起来表演。此外,还有《大闹马家店》、《鲁达除霸》、《李逵夺鱼》等,小段书帽则有《小两口抬水》等。现代书目,抗日战争期间有《智取袁家城子》、《大战岱崮山》等;建国后又有《一车高梁》、《抓俘虏》、《三只鸡》、《侦察兵》等。
山东快书著名艺人,从清至今有傅汉章、赵震、戚永立、于小辫、高元钧、杨立德等人。当代主要流派有:以高元钧为代表的“高派”,注重人物刻划,表演风趣生动,以杨立德为代表的“杨派”,擅长俏口,语言幽默,以于传宾为代表的“于派”,以四页竹板伴奏,演唱有气势,主要流行于农村,山东快书是人们非常喜爱的曲种。演员人材辈出,影响遍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