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宁武术戏

肃宁武术戏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肃宁武术戏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肃宁武术戏肃宁武术戏,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据传,明隆庆年间,肃宁武师张子谦率其家人,进京卖艺,结识了南方某昆曲剧团,后又同台演出,时唱时打,多种形式不断融合,形成最初的武术戏,在北京演出时一炮打响,极受欢迎,后张子谦因故率班回到肃宁,当地百姓是喜闻乐见,因此附近的高阳、河间沧县、盐山等地纷纷效仿,使得武术戏红极一时。

  武术戏,老艺人喜欢把它叫“玩艺儿”。艺者,武艺、艺术。武术戏主要的武打包括八翻拳、华拳、太祖拳、短拳等,将武术与文学艺术、戏剧艺术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别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依照戏剧模式化妆,利用戏剧中的冲突情节展开武打。在双方对打前各有练兵演武,初为拳路练习,继而器械练习。双方开打后是对打。观者也可以不化妆上场,叫“下清场”。双方交兵开战,刀枪并举,叫“打乱场”。到热闹精彩之处,场外的武林高手也可以下场献艺,叫“帮场子”。演员与观众互动性很强。

  武术戏的曲目较多,至清末民初,全县有四十多个村庄都能上演武术戏,其代表剧目有:北大史堤的《燕青打擂》、南大史堤的《三打祝家庄》、王家佐的《五宪徒五妹》、北白寺的《溪皇庄》、宋家佐的《花碧莲拿猴》、寄子庄的《满春园》、东泊庄的《骆洪勋打擂》,共计近五十个曲目。

  肃宁武术戏自清初形成以来,至今已有300年历史,几百年的发展,有了独有的特点:

  1、随着各村民俗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和村民的人才情况,各村上演的主要剧目及唱腔不尽相同,唱腔原以昆曲为主,后引进了京剧、丝弦、老调、梆子等地方戏唱腔。

  2、所有武术剧演出时,都是真刀真枪,真杀实砍,武打场面约占全剧的70%以上,而故事情节简单,唱腔粗俗,豪放短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3、乐队以打击乐为主,兼有少许民族乐器。

  4、剧中所有人数上下场自始至终都是武术状态,而道白大多是本地土语。

  5、进入武打场面时,观众也可随时上场表演而且不用化妆。

  推荐理由:自古肃宁民间有崇文尚武习俗,古有清代武状元哈攀龙,今有国宝河北梆子艺术大师武生裴艳玲,其民间文化积淀构成了武术戏生长和传承的环境。

  据权威人士统计,到现在真正拥有武术戏演出队伍的,在中国仅有肃宁县。也可以这样说,现在提到武术戏,就是“肃宁武术戏”。而在肃宁,能演整出武术戏的村庄,就只有北白寺村了。肃宁武术戏,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瑰宝。

  肃宁武术戏已于2006年以冀政函〔2006〕77号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入选《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肃宁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武术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