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伏羲是中华民族文明创始人,他教佃渔,造工具,兴农耕,制嫁娶,正姓氏,造书契,通八卦,用文明的灯火引导人们走出了鸿蒙未启的混沌,结束了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伏羲的开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昌盛的根基。为了纪念和彰显伏羲的功绩,后人修建了伏羲庙,并进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
天水伏羲庙祭祀活动自明成化十九年(1483)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各个历史时期在祭祀规格及内容上都有差别,最兴盛于明代,由朝廷颁发祭文,采用太牢规格,一年两祭,一祭三日,隆重而神圣。到了清代,简化了祭祀程序,仪礼简略。民国时期更为简略,由民间祭祀组织上元会主持祭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恢复了清代的祭祀规格,祭祀日期改为正月十五日至正月十七日,一祭三日,一迎礼,二大典,三送礼。
伏羲庙祭祀活动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特征;2.根据不同历史时期而相对固定的程序性特征;3.具有本区域民俗祭祀传统与天子祭祀礼仪相结合的特征;4.在祭祀内容上大力弘扬龙文化和伏羲文化的特征;5.具有群众文化活动的特征。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伏羲祭祀活动。从2005年开始,每年祭典由甘肃省政府主办。伏羲祭典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处,因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都要在太昊陵举办朝祖进香祭典。祭典活动举行期间,也举行庙会,历时月余,不过最热闹的还是二月初十至二月二十的10天,二月十四至二月十六日的3天,可说是祭典的最高峰,逛会的人群摩肩接踵,万头攒动,每天可达二十余万人。
关于庙会的起源,据《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一书所言,应始于赵宗以后。庙会的影响范围除河南外,还扩展到安徽、山东、河北等省数十个县(市)。会场方圆约一平方公里,百业杂陈,各行俱备,而以祭祖为核心内容。庙会上出售的“泥泥狗”、“老虎”等泥制玩具,被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真图腾”、“活化石”。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广大劳动人民把自己的愿望、理想、审美兴趣转化为可观可感的文化形态融入庙会活动之中,形成了特定的仪式。它所包括的祭祀性和俗性乐舞、具有“劝善”意义的“守宫说唱”、保留着人类童年意识的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等,由此造成人祖庙会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庙会上寻古探幽,研究古老华夏的东方文化,港澳台胞回大陆观光,参加太昊陵祭典,寻根问祖,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是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