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牌对马》是流传于淮南市田家庵区安城镇王巷村的民间舞蹈,又称“盾牌舞”,一般在每年节庆期间的灯会上、或其他喜庆节日时,由乡人集资、演员自愿参加排练演出。该舞十一名演员均为男性:四个盾牌手均左手持虎头藤牌,右手执七星鬼头长刀;一人执尖齿钢叉充当教头(艺人称为马叉);一人舞动红底黄边龙图长方战旗,指挥进退攻守(艺人称为旗手);五人为假设敌,分别骑大红、纯黑、桔黄、粉红五色彩马(艺人称为“小马子”)。藤牌对马是表现古代军队战斗生活的军阵舞蹈。它结构严谨,动作逼真,通过藤牌手勇斗马队的表演,塑造了机智勇敢的古代武士形象,表现了淮河儿女刚劲率直、豪壮粗犷的性格。据改舞传人王同悦、王同盛介绍,现年七十多岁的王同泰老人(约1916年生)的曾祖父王立本是清道光年间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寒,生计艰难。一次外出做工,适逢乡人钱鑫也在同一大户当雇工,钱是淮南九龙岗钱庙人。二人同作同息,同出同归,甚相友善,情同手足。钱鑫不甘穷困,毅然弃农从军,因屡立战功,被抜擢为四川成都军门提督。王立本闻讯,跋涉千里投奔,在提督府当上了一名带刀校尉。军中有一位长者,传授军士跳藤牌对马,既是教练科目,又是军中娱乐舞蹈,一招一式皆从实战着眼,表现了藤牌兵马叉、长枪手与骑兵联合布阵的攻守战术。王立本从军多年返归故里时,带回了这个节目。据王立本自己对习武者说,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南蛮,看到敌藤甲兵一手执牌一手握刀,无比威严,所向无敌,使蜀军受阻,无法前进,于是诸葛亮伏兵诱敌,火烧藤甲兵。后来汉军就学习南蛮军技艺,设计了藤牌对马一艺。据传该舞原来可以变化72个阵势,而且有许多高难度技巧。由于时间的推移和传习中的众多原因,逐渐演变、简化,以致部分技艺失传。
信息来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信息来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