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喹”既是一件结构奇特的吹管乐器,也是一种民歌歌调的体裁形式,同时,在湘西它还是器乐与声乐所共有的常用曲牌的名称,并且“咚咚喹”还是歌调演唱时的衬词、衬句。
土家族咚咚喹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土家族咚咚喹的起源,土家族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之时,四处抓壮丁,有个名叫“咚咚”的土家族小伙子也被抓走了。他走后,已身怀有孕的妻子巴列遭到狠心婆母的百般1。孤独无助的巴列每日登山北望,苦盼夫归。她还信手扯根小竹,削成竹笛,吹唤丈夫“咚咚归”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她不停地望着、吹着、盼着,最后竟死于山上。人们同情她,也为她的精神所感动,便纷纷仿制她吹奏的竹笛,替她呼唤亲人“咚咚归”。后来,这种竹笛便被称为“咚咚喹(归)”了。
“咚咚喹”亦称“呆呆哩”,土家语称“早古得”,是土家族单簧竖吹乐器。咚咚喹制作虽然简单,却能吹出欢快清脆的旋律,故深受土家族妇女、儿童的喜爱。“咚咚喹”可独奏或重奏,经常两支在一起对奏,音色明亮,曲调轻快活泼。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桑植、保靖、永顺,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鹤峰等地。
“咚咚喹”用细竹管制作,管身长15~20厘米。内径O.41厘米。竹管上端留有竹节,在节下切一斜口劈出薄片为簧。管身正面将外皮削平,管壁开有三孔或四孔,一端切断为空管音孔。有1235与5123两种不同音阶的体制。咚咚喹的曲牌丰富,一般都有固定的标题,表演时有独奏、齐奏或合奏等各种不同的演出形式。
土家族咚咚喹演奏时,口含簧片,竖置吹奏。“咚咚喹”音高随管身长短和音孔位置的不同而变化,能吹出四五个音。三孔咚咚喹可发出(g1、a1、b1、d2)4个音。四孔咚咚喹可发出(d1、g1、a1、b1、d2)5个音。第三孔可奏出各种装饰音。其传统曲调有固定标题,如“咚喹咚喹咚喹”“巴涅咚咚喹”“利利拉拉咚咚喹”等,有的还配有唱词。
土家族咚咚喹的传统乐曲有《耍调》《赶集》《布涅咚》《慢巴涅咚》《拉帕克》《乃约乃》等。
土家族咚咚喹是土家族独有的一种民间乐器,因制作简单,容易学会,所以在土家族地区广泛流传,深受土家族人喜爱。“咚咚喹”作为土家族音乐的一种外化形态,有其独特的结构、句式与演奏形式,同时它联系着土家族习俗、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承载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它除了人们娱乐或传递感情外,还具有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十分吻合中国古代朴素的音乐美学观。
2006年,土家族咚咚喹入选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保护主体。
严三秀 严三秀(土家族咚咚喹)湖南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咚咚喹是流传在湘西土家族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簧管气鸣乐器,用小竹管制作而成,吹奏时左右两手共用三指按住音孔,用口衔上端舌簧处吹奏。吹奏艺人用娴熟的技巧,可吹单管或双手各持一管吹奏双管,其发音清脆、明快,有打音、颤音兼备的特点,可模拟鸟语虫鸣、风泉流水之声,形成写意性的音乐语汇和它固定的音乐曲牌。其曲牌繁多,内容...... 详细>>>